中秋佳节临近,各单位都在忙着为职工发放难得的“小福利”,无非就是家庭日常生活用到的米面油等。
这是一个相当实惠的举措,几乎各家各户都需要,所以,虽然价钱不多但意义很大。所以,无论是谁都非常高兴到现场领取自己的“福利”。
这本是一件好事,但一些细节却会让不同的人产生不一样的想法。因为一个单位就像一个小社会,几百人甚至上千人的群体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现实问题。如:出差的、在外执行任务的,生病的、住院的,退休在家腿脚不便的、退休回老家养好的等等诸多困难在不同职工身上或多或少地会存在。
组织发放福利的部门,如果一味地以发完为止而不去关注那些特殊情况者,估计这样的“福利”发了却赚不到好,反而会引起有特殊困难职工的怨言。
“喂,单位在职工活动中心发放福利,过来领吧。”这是发放福利部门的职工给一位残疾职工的电话。过来怎么领?关键是残疾职工过不来呀!那20斤面、20斤米、5升食用油,一个健全人拿回家相当不容易,何况一个根本到不了现场的残疾人呢。
当然,通知一下是必要的,至于怎么领,总会有解决的办法,不会放在那里没人要。但这好事做到底那不更显得关爱有加、暖人心田嘛。
由此我想到了在部队时战友之间、领导与战士之间的那种兄弟情。也许当时身在其中并未用心去体会,大多都是在做着或者享受着战友之间正常的一种关心与关爱。但现在想来,那种关心与关爱是发自内心的一种真挚情感。战友生病了,会给做病号饭有人送到身边;脚扭伤了,会有人像父母一样替你按摩揉搓,从不会嫌战友的脚臭;家里有困难了,会有一大帮人替你担心替你难过,帮你共度难关。所有的一切都是发自内心的自然的流露,所以无论多少年以后,“战友”这个崇高的称谓永远代表着真情实感,因为那是共同患过难的兄弟。战场上他会为你挡子弹,生活中他会为你送温暖。
图片来自网络“只有共过难才懂真关怀”,这是我在听到那个电话之后的第一反应。爱人也说她们单位那些经常在野外执行任务的职工都特别团结,每当发福利的时候,都会有部门的人给大家领了后送到家里,让在外的职工安心工作。
我想,那些天天坐在办公室里的“领导”是不会体会这样的感受的,就像打那个电话的发放福利的同志。发放福利这个小小的工作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单位的形象与氛围,在组织活动时要注意协调各部门照顾到有特殊困难的职工,让那些需要关爱的职工真正感受到组织的温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