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小可不才,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借人民物质生活大大丰富之东风,作为千禧年出生的孩子,幸而在弱冠之年就拥有了十几年网龄。
回顾多年“网上冲浪”经历,一时也有些许感悟。然则人微言轻加之阅历尚浅,难免挂一漏万,姑记于此,付诸君一笑。
余生也晚,未赶上互联网初在中国兴起的那几年。但听过那几年很流行的格言:“在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
妙正妙在这“不知”,它解构了人们的地位和身份,表现如下——
网络是现代“树洞”
试想,二三好友,家人闲坐,灯火可亲,相与畅谈,天南海北,何其乐也。然则熟人之间的“畅谈”大部分时间里都有所顾忌。
试问,您可会与年迈的父母谈起自己最近身体不适?您可会对伴侣诉说某位异性给自己带来的悸动?您可会对朋友面刺其过?人们渐渐成年,生活如同吹大的气球,里面充满了各色难言之隐。
而在网上,现实的我被赛博空间里的一串数据替代。我并不是现实生活中的“我”,套上马甲,却往往得以卸下面具,讲些隐去细节的真实故事和心路历程,得以抒发心中郁结或分享现实快乐之后晏然离去,俨然现代版本的电子“树洞”。
在网上亦可自由发表评论,然则内容与其为人未必有多强的关系,一个吝啬的人可以在网上轻易地说出“来我这,请你吃饭”,花心大萝卜也可以在网上义正辞严地指责出轨……
此又是人们在网络上给自己找的“身外身”。
网络是虚拟舞台
现实中之才能展现,往往离不开地位、身份、机遇。然则网络空间中撕去了地位和身份的标签,人和人大大地“平等”了。网络给大多数普通人提供了低成本的舞台,更多人得以在网络社群中发表自己的作品,展现自己的才能,尝试自己的不同可能性。
你能想象一个正经的高校教师在网上是一个搞怪的娱乐博主吗?然而在网络上,一切都能发生,那个教师甚至可能因搞笑视频而收益颇丰。
我将非“我”,互联网发掘许多人的潜力,引出他们的“另一个自己”。网络时代,网线那端连着的是不是狗都无甚所谓,只要足够有趣,亦能站上舞台。
网络是反“圈养”的社交场
任何人都可能在网上认识新朋友。比如在简书社区,往往是以文识人,以文会友。
其实大部分人在现实中都没有这么擅长社交,甚至因了中国人含蓄的性格,有时连和陌生人说话都斟酌再三。考虑到现实中人们形形色色,立场、身份和地位也各有差异,生活圈子所限,生活压力所逼迫,主动认识圈子外的人也变得不那么容易。
网络就是使被现代快节奏生活“圈养”的人们开展社交的另一个场所。
人们顶着马甲,所谓“相逢何必曾相识”,反正你认识的是线上之“我”——线下之我,你倒未必喜欢得上,君子之交淡如水,双方隔着屏幕相互守望,未必不是网络时代的浪漫。
网络是赛博“茅司”
有其妙处自也有其坏处。
给非西南地区的同志们浅作解释,“有司”指有关部门;“茅司”则是西南官话里对于五谷轮回部门的称呼。笔者思其甚雅,故在此替代原词,以免有碍观瞻。
隐去名字身份,大家在虚拟世界熙熙攘攘,所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人来人往难免有恩怨;日复一日的乏味人生也难免让人有怨气。因此,舌战有时便不可避免。
在现实中,法治社会,智者绝不动手,即使动口,顾及翩翩君子形象,一般也不至于在嘴里大开“猫狗大会”。
网络上则不然,所谓“只有打字够快才能守护双亲。”互联网上,相互攻讦时少了现实身份的约束,语言被当作狼牙棒、偃月刀甚至原子弹一类的武器使用。用语岂止狼奔豕突,简直惨绝人寰。稍有不慎,双亲不保,女性家属亦有遇害之虞。
也难以想象一个人在现实中说出这些话后不会引来一顿仇恨的拳头。此时我便不由感叹:“有网真好啊!”
骂你又怎样,毕竟你不能顺着网线砍我不是?古希腊诡辩家欧布里德有言:“向你借钱的是昨天的我,不是今天的我。”林某今狗尾续貂,作一新解:“骂你的是线上的我,不是线下的我。”故要寻仇也找网上的那个马甲,可别找屏幕前的我……
互联网上,我将非“我”,盖言其线上言行大异于线下,身外有身,我外有“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