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听课笔记

听课笔记

作者: 欧阳木木 | 来源:发表于2022-10-24 06:12 被阅读0次

    67.领导力的核心要素是什么?

    主讲:姜鹏

          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认为,作为一名君主,必须具备三项基本素质,即“仁”、“明”、“武”。

          司马光说帝王之仁,并非指平日里温和慈祥,而是要有德被天地的大仁,要“兴教化、修政治、养百姓、利万物”。这里的教化 ,不仅仅指教育,也包括社会风俗建设,讲得笼统点,类似于我们今天强调的精神文明建设。修政治当然包括澄清吏治、加强法制、建设制度等等内容。要养百姓、利万物,得让老百姓安居乐业,那经济发展、物质条件也得跟上。

          司马光认为帝王之明,并非我们平时所说的“明察秋毫”之明。如果事无巨细,一个帝王都能洞若观火、明察秋毫,这恰恰是司马光反对的。因为帝王之下有百官,每一样具体的事物都应有具体的官员负责。具体琐碎的事务,就交给百官去处理,帝王要把要眼光放远,腾出手来规划大蓝图。

          所以帝王之明,要从大处着眼。帝王之明的第一个表现,要懂得真正的治国之道,在大是大非上坚定立场。帝王之明的第二个表现,就是你得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国家现在处于什么状态。帝王治国如同医生看病,要针对这个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开药方。第三个表现,对于身边官员们的忠奸愚贤要能明辨。具体的事务可以交给他们去管,不必事事插手,但对这些人本身的素质要深入了解。

          除了仁和明之外,帝王还有第三项素质:武。司马光说,帝王之武不是蛮狠暴戾,而是根据道理对每件事做出准确而坚定的决断,不受奸佞迷惑、影响。历史上能做到仁、明、武“三项全能”的帝王少之又少,偏备其中一两项而缺失其余者却多见。有时候这种偏备是非常致命的。比如,帝王的决断要建立在明的基础上,决断的导向要仁爱、爱人。但有些帝王很仁厚,却不明,也就是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也有些帝王,即便在一些事情上很明了,却不具备司马光所说的“武”,优柔寡断,同样会做出错误的决定,使政治变得糟糕。在汉代历史上,我们之前介绍过的汉宣帝,整体上在仁、明、武这三点上做得都还不错。但他的儿子,也就是汉元帝,却是仁而不明、明而不武的帝王典型。

          从爱民的角度讲,汉元帝有很多优点。比如,他生活上倾向于节俭,待人也很宽厚。但史学家们认为,正是在这位仁爱的汉元帝统治期间,汉朝开始走下坡路。为什么呢?因为汉元帝在用人上不明,受奸佞所欺。还在很多是非明白的事情上,不能据理而断,受人牵制、摆布。所以在“明”和“武”两大素质上都出问题。

          举一个具体的事例。皇帝身居宫禁之中,与外界的关系比较隔绝,所以需要有人在内外之间传递信息。汉元帝即位以后体弱多病,认为宦官在朝廷上没有党援,可以信任,所以就委任宦官石显和弘恭负责传递外廷信息。外界的事想让汉元帝知道,往往需要通过石显禀告。石显就凭借这一点窃弄权柄,成为外廷官员不敢得罪的权势人物。

          那个时代同时还有一位著名历史人物叫萧望之,是汉元帝的老师。由于具有这样的身份,萧望之在当时政坛上很有地位,也很受汉元帝信赖。萧望之在政坛上磨砺了数十年,但难改书生本色,性格耿直,非常看不惯弘恭、石显这样的宦官专权跋扈。于是就向汉元帝提出,不能把沟通皇帝、大臣间信息这么重要的事交给一个宦官来办,和政务有关的事情还是要交给士大夫。

          除了宦官之外,萧望之还痛恨另一类人:外戚(皇后、皇太后的家人)。他认为这些人依凭裙带关系活跃在政坛上,严重影响了政治的清明,建议汉元帝对这些人的权势也要裁抑。这样一来,萧望之当然把宦官和外戚这两股势力都得罪了。而这两种人恰恰是离皇帝最近的,有的是机会在皇帝面前搬弄是非。

          弘恭、石显这两个宦官果然很有心计,趁着萧望之休假的时候,唆使人告发萧望之欲对外戚家族的代表人物史高不利,谋划削夺史高的官职。从辈分上讲,史高是汉元帝奶奶的侄子,那么汉元帝得管他叫表叔。而且史高和萧望之一样,在汉宣帝临终之前受嘱托,共同辅佐汉元帝。所以当有人告发萧望之意欲对史高不利,汉元帝当然要问问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汉元帝当然不知道弘恭、石显是这起告发事件的背后主谋,还派了弘恭去问讯萧望之。

          萧望之书生脑袋不知道转弯,看皇帝派人来问讯他和外戚之间关系的问题,根本没想到是已经有人设好了圈套等他来钻。于是直接就说,外戚往往凭借着和皇帝的亲戚关系骄奢淫逸,他之所以对外戚有意见,是想匡正国家政治,并不是有什么邪谋。

          对于萧望之这个回答,弘恭很满意。你这不就是承认有要压制外戚的想法和打算了吗?承认这一点就可以了,至于这些想法是不是“邪谋”,你萧望之自己说了不算,得取决于弘恭如何向汉元帝汇报。于是弘恭回来和石显一合计,就这样向汉元帝汇报,先罗列一张和萧望之关系比较好的大臣名单,然后说这些人搅在一起“谮诉大臣,毁离亲戚”。萧望之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大臣走得比较近,观点比较一致没有错,他们都对外戚专权有看法,也没错。只不过这件事到了弘恭、石显的嘴里,就变成萧望之等人挑拨皇帝和外亲之间关系的行为了。那么萧望之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欲以专擅权势”,把外戚等其他大臣挑拨走了,他们自己来专权,把持朝政。顺着这一思路往下推论,弘恭、石显很自然地得出一个结论,萧望之“为臣不忠,诬上无道”。非常明显,弘恭、石显是抓住萧望之只言片语进行片面解释,并歪曲演绎,从而给萧望之罗织罪名。

          弘恭、石显建议汉元帝,对于萧望之这样的大臣,应该传唤他到廷尉那儿仔细问问,古文所谓“召致廷尉”。廷尉是秦汉时代最高的司法机构,“召致廷尉”是一种含蓄的讲法,其实就是下狱。汉元帝当时刚刚即位,不知道“召致廷尉”就是下狱的意思,以为只是传唤问讯,于是就同意弘恭、石显的建议,把萧望之等人“召致廷尉”。这一下就中了弘恭、石显的圈套,他们拿着皇帝的旨意,名正言顺地把萧望之等人逮到监狱里了。而汉元帝对此却完全不知情。直到一天,汉元帝很想见见其中几位和萧望之一起被“召致廷尉”的官员,身边的人才告诉他,没法召见,这几个都在监狱里呢! 

          汉元帝得知真情后,很吃惊,也很生气,一面指责弘恭、石显没把事说清楚,一面赶紧下旨释放萧望之等人。但弘恭、石显和萧望之之间的仇恨,并未因此解开。

          之后,汉元帝曾设想任命萧望之作丞相,这当然会引起宦官和外戚势力的恐慌。弘恭、石显等人就想找机会阻止这件事。凑巧,萧望之的儿子上书讼冤,说萧望之之前被逮捕系狱,是遭弘恭等人陷害,十分冤枉。讼书呈奏之后,按程序当然要让有关部门审核复查。弘恭、石显就抓住这次机会又设了一个陷害萧望之的圈套。

          他们对汉元帝说,萧望之倾轧外戚大臣,试图削夺史高官职这件事很明白,他自己供认不讳。幸得皇帝仁慈,没让他在监狱里呆太久。他居然不好好悔过,还教唆儿子上书讼冤,“归非于上”。讼冤嘛,说自己冤不就等于说皇帝查他查错了吗?弘恭、石显这个解释很狡猾。本来上书讼冤,是针对他们俩的,汉元帝是受他们蒙骗。经他俩一解释,就变成讼冤直接针对皇帝了。弘恭、石显又说,萧望之如此有恃无恐,不就是倚仗他曾作过皇帝老师这个身份吗?老让他这样下去,接下来怕是镇不住他。所以弘恭、石显建议汉元帝,要杀杀萧望之的威风。如何杀?就让他到监狱里稍微待会儿吧。当然,他们也向汉元帝再三声明,这并不是真想拿萧望之怎么样,仅仅挫挫他锐气而已。

          汉元帝一开始觉得,这么做不合适吧?而且他很了解他老师的性格,这位萧老师书生本色,性格向来刚烈。刚吃了官司从监狱里出来,又要把他整到监狱里去,他的自尊心受得了吗?按他一贯的脾气,要受不了很可能就自我了结了。结果弘恭和石显劝解汉元帝说,萧望之只不过犯了“言论罪”,没什么大不了的事,走个形式而已,不至于压迫得他非要自裁不可。

          这番话又把汉元帝蒙过去了。同意有关部门查证、处理萧老师的“言论罪”。只要皇帝同意审查萧望之,不管多小的事,弘恭、石显这些人都有办法在办理过程中把它变成大事。接下来他们立即动用京师武装力量,将萧望之的府第团团围住,这架势让萧望之误以为这次真的是摊上大事了。最后,萧望之认为,自己六十多岁的人了,一把年纪,难道还要再到监狱里去受这种屈辱,苟全性命吗?于是萧望之当场喝毒药自杀了。

          消息传回到宫里的时候,汉元帝正在吃饭。闻讯大惊,伤心得吃不下饭,把弘恭、石显等人叫来痛责了很久。后来忠汉元帝之事,朝廷都会派人按时节吊祭萧望之的坟墓。但这一切又有什么用呢?人死不可复生。

          从人的角度讲,汉元帝不是坏人,但从帝王素质的角度讲,汉元帝犯了不可原谅的错误。司马光批评汉元帝说:“甚矣孝元之为君,易欺而难悟也!” 作为一名君主,这么容易欺骗而难以觉悟。从三大素质的角度讲,首先汉元帝不明,难以觉察身边人的奸谋,很容易被人利用。而且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利用。其次,汉元帝无断,明知萧望之性格刚烈,再度下狱会对他形成强烈刺激,依然赋予石显等人查处萧望之的权力,果然导致萧望之自尽。这是汉元帝在明知的情况下,因缺乏刚健的性格和决断能力,所犯的错误。对待萧望之这件事如此,处理其他国家大事,汉元帝同样会犯这样的错误。

          从汉元帝身上我们看到,帝王需要仁,但光有仁爱之心是不够的。为人仁厚,但不明、不武,同样会导致政令不齐、国家衰弱。今天的社会已经没有帝王了,但我们如果想主导一件事并把它办好,仍然缺少不了领导力。仁、明、武这三点这位领导力的核心要素,对于今天的很多人来说仍然是适用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听课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uiwz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