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如何写游记。
不敢相信,看了这么多指点迷津的写作教程,我还是写出了让人看一眼就想关掉文章的开头。
无奈,但这是真话。
流水账的描述实在令人厌倦。
目前网上大多数游记,也不过是分享流水照片,并充斥着各种景点介绍罢了。
这样的模式,根本无法表达我面对世界令人惊喜一角的激动之情。
当我握着相机,一张张地浏览、回忆,心就像载着时光机,回到了按下快门的那一刻。
刺破云层,照在山角的一束圣光,
温文尔雅,拂面而过的海风,
将皮肤晒得刺疼的烈阳,
歪着头望向我的好奇海鸥,
在残阳微光中漫天飞舞的蝙蝠,
码头钓鱼的腼腆东南亚男孩,
吆喝着凯恩斯海鲜的热情伙计。
瞬间,触感,嗅觉,听觉,味觉,一切感官感受都浮现了出来。
因海风撩拨而淘气的发丝让人烦扰。
海的味道闻着就像沉稳的男子,宠溺地任由你在身边围绕,让你忍不住靠近再细闻。
听着坐在草坪上野餐的游客们嬉笑怒骂着。
尝着新鲜软糯的三文鱼和与舌共舞的生蚝。
回忆这些表象的感知,我常在想,难道我大老远去,就为了看看海,吃一口三文鱼吗?
若不是,那么看世界到底是在看什么?
当我身处这个世界,扛上大头单反,在烈阳迈着承重的步子,只身一人,从这个景点奔波到另一处,到底想得到什么?
只是为了一眼的惊艳?抑或是与世隔绝的一刻悠闲?
对于旅游团的快餐式“看世界”,我是不屑一顾的。
那不过是换了一个地方折磨自己罢了。
又例如,开着四五个小时的车,就为了看一眼大石头(乌鲁鲁巨石)的行为实在令我费解。
这帮人大概不是对开车和坐车有执念,就是对这块石头有着任何舟车劳顿都难以磨灭的信仰。
要不然,就是要拍张照片来证明“本人到此一游”,算是给对朋友圈翘首以待的观众们一个交代。
看世界,对我而言,不只是看,而是包含着所有听,见,尝,闻,摸,想的过程。
因为这样的过程,让我体验到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不断的出走,是源于我对这个世界的好奇。
每到一个地方,我都想知道:这个地方的人,是怎么生活的。
原来,一片波澜无暇的大海,细如面粉的沙滩,在躺椅上闭眼舒展半小时,是这样的感受。
原来,完整的西式早餐是这般简单又美妙。
原来,海中央的海龟和珊瑚礁,那么美。
原来,夜幕刚降临,这个小镇上的人就迫不及待地泡进酒吧。
原来,他们对生活的定义是简单和安静,宁愿居家迁移也要逃离越来越糟的墨尔本。
原来,一个娶了中国太太的外国老头,是这样看待中国人的。
原来,真的有业务员能耐心地用长达半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去倾听华人的蹩脚英文并帮其解决难题。
原来,一些外国人能把反华的句子当面往你脸上砸。
原来,只是1个小时的飞机行程,两个地方的居民性格差别如此之大。
原来,中国游客在国外素质真的不高啊。
原来。。。。。。。
这么多有趣的故事,一晚上也说不完。
但是看世界,只是为了看到世界吗?
我时常感到,作为一个人,最遗憾的,便是只能拥有一种人生。
谁永远也没有办法让灵魂钻到另一个人的肉体中,去体察它感知到的一切。
浏览到的,都是从我的视角出发的。
我看到的世界,只能是我的眼睛所捕捉的世界。
此类我感到肤浅,
此类我表示赞赏,
此类我认为无知,
此类我认为崇高。
所认可的生活模式,是我的偏好,
所鄙夷的行为认知,是我的执着,
所展现的旅行模式,是我的性格,
所寻求的旅游体验,是我的欲望之本源。
所有感悟都无关于真相,只是自身意识的另一种展现形式而已。
看到了什么样的世界,就是看到了什么样的自己。
曾有人说,通过读书,来认识自己,通过旅游,来认识世界。
我认为恰恰相反。
读书,才是正确了解世界的方式。
世界不是平面的,是立体的、纵横交错的。
光是看,难以触及到它的深层面。
而哲学,历史,文学,才是带领人们多角度理解世界的理想途径。
旅游,反而是了解自己的过程。
你是谁,你就会去哪,你就能看到什么。
“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
其实旅游,看的不是世界,是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