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的时候整理了一下自己微信好友列表,偶然发现有位之前加的好友名称改成了“XXX今天破产了吗”,微信头像是那个企业的logo,但她P图改成“XXX还钱”,在logo下加上“还钱”两字。
点进去看了一下她的朋友圈,全都是找这家企业催还工资的信息,发了很多条。这是一家文化类公司,全国开了不少连锁书店,我曾经还买过会员。书店本来也不太好做,后来疫情影响,上海好多家分店都关门了,只有零星几家还在。会员服务了,也关掉了,我们的会员群直接被管理员解散了。
之前因为是会员参加过一些书店线下的读书会,偶然也加了这位工作人员的微信吧。也很明显,这是工作微信,之前发的内容全都是书店的活动信息海报等,作为社群营销的微信。今年偶然发现了这位女生的微信变成了这样的内容,微信名和头像一直保持着这个状态。说好几个月的工资没有发,拖欠员工工资。还一直咒骂着还没有破产,骂公司是骗子公司等等。
看到这些有些唏嘘吧。喜欢阅读的人,平时还喜欢去线下书店看看,支持线下买书的人,看到书店越来越稀少的局面有些哀伤。这位被拖欠工资的女生,自己也只是看到了,也无法帮忙解决啥。她去年之前的发的朋友圈状态都是各种书店丰富的活动,文化创意兼具,今年 发的几乎全是愤怒地咒骂和讨要工资。有种画风突转,冰火两重天的感觉。
人为什么会这样变化呢?终究大家先要吃饱饭,才能谈这些文化的,都是卑微的打工人,没钱不发工资谁愿意干。
之前看懂书店工作过的人,给那些梦想在书店工作的人警告,说到了书店工作之后,你每天面对的书都是砖块,每天都是要整理书,都是在搬砖,不要把文青幻想生活想得太美。
那位被拖欠工作的书店搬砖人,愤怒也是有理由的。也让大家不要过于文艺幻想了。
最近又看到一位男生的朋友圈,大概是说开车顺路到了以前公司楼下,但是他是不会上去的。评论区里自己写了一长条评论,大概是他的一点愤怒和不满吧,说他自己格局太小,只想赚钱,跟不上老板一年做XXX万,还说没有利润,说老板是做慈善的格局。
这也算是一家文化类公司吧,偏向成人教培,职场软实力培训做演讲口才的,全国已经有100多家分店分校区了。他曾经是这里的员工,今年离职的,估计离职的时候不太愉快,然后和朋友们一起创业了,做的是其他行业,我当时看到他发布创业新店开张了,还找他聊了几句,祝他新的开始,一切顺利。
曾经我也在他的朋友圈里面发各种学校教育类等等个人提升的传播,可以肯定我加的是他的工作微信号,但是我很明白,现在大家就算是工作微信号,也基本是都用着用着工作号生活号难分了。所以这个号,也看他发布了一些他生活碎片。
所以这个不愿意再去前公司的小发泄也是大家都能看到的。离开也肯定有金钱方面的纠葛,或者不满意他的工资,也难以认同企业文化了,他在这家公司至少有3年了吧,也曾兢兢业业,夜以继日地在公司辛劳。也有些唏嘘,但是,这世界都是聚散有时吧。
文化类的公司打工人也具有一般打工人的属性,他们或许比常人会喜欢文化,不管怎样大家都不喜欢画大饼,正常的工资还是给到位吧,至少按照有法律效应的合同来。
周国平说,“人生应该做好两件事:照看好生命;安顿好灵魂。文学,是安顿自己灵魂的事;如果你连生命都照看不好,又怎能安顿好灵魂呢?”
“文学是安顿自己灵魂的雅事,先得吃饱饭才能有心情去当所谓的灵魂工程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