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交,有人说这是一个比较沉重的话题,它会让我们联想起曾经相伴的朋友一步步地退出自己的人生舞台,也让我们进一步反思目前自己的社交状况。
自从微信推出朋友圈三天可见(半年可见)之后,越来越多微信好友的朋友圈不再让我们看到过往的曾经了,或许在这些人看来,朋友圈是自己的隐私,我有权决定自己的隐私给谁看,不给谁看。
我们一般人发动态都有哪些心理动机呢?有小伙伴说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让别人进去自己的生活,了解自己,比如生活中的相片等等;第二种则是一些情感宣泄。
接着,有一位小伙伴说:不发朋友圈才是成熟的表现。
其实这句话隐含了一个前提,即这些不发朋友圈的人只是不发自己一些情绪层面上的东西而已,转发一些图文还是无关成熟与否的。
有妹子说,网络的社交其实是回避型社交,真实的社交总是需要线下氛围的打造。为什么我们不回归原始的真实的社交呢?回避真实生活的社交是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在她看来,更渴望真实。真可谓:真是自古深情留不住,总是套路得人心。
古有点头之交,今有点赞之交。我把你当朋友,而我在你心中却没有一点分量,我想这是所有人都不想拥有的 感受吧。真是情深缘浅呀!
人工智能的到来,是否会威胁到我们当下的社交状况呢?
当人工智能可以像人类一样拥有思维、情感的时候,就像《超能陆战队》中的 大白 那样陪伴着我们,我们还需要所谓的社交吗?难道真如《未来简史》所说的那样,我们人类就成为无用阶层了?可是,人类终究不会消失,伦理道德底线在制约着这一切。
无论facebook、twitter、还是微信、微博,都是社交形式的一种载体,不同的人会基于内心不同的诉求去寻找适合自己的社交载体,世界观不一样,无所谓对错,只关乎内心真实的感受。
我们表达的渠道有多种多样:日记本、留言本、微信、微博等等社交媒体,而合乎自我内心诉求的表达才是有意义的。
因此可能在A看来,点赞才是好朋友,但是在B看来,好朋友不一定要通过点赞这个行为来完成,点赞可是最廉价的互动行为。双方之间的认知层次不能统一,还能不能愉快地玩耍了?
那么,什么才是有效的社交呢?
从我们成年早期开始,特别是在25岁以后,我们的朋友就开始不可避免地持续脱落(并且我们能够更自然地接受这一点),脱落朋友的时机往往是人生的一些重大事件,比如恋爱、结婚等。在我们所认识的朋友中,有很多都不是朋友,仅仅只是认识的人而已,小伙伴列举了自己的辛酸故事:
有一次去北京出差,刚好最后两天自由活动,于是开始约北京的小伙伴见面,明明说好第二天面基,天啊,对方竟然以懒为借口不想出门见我了。这也进一步说明了什么是情深缘浅,因此后来,也就没有后来了,也让我去进一步认识到对方究竟是不是值得交的朋友了。当我们认清什么是朋友的时候,就当机立断进行决断吧!
25岁之前的友情比较纯粹,没有太多利益的纠缠,因为这阶段的我们,还处于懵懵懂懂的校园青春阶段,如果说这时候的友谊是处于情感、彼此欣赏、玩得来的话,那么25岁之后的友谊则会受到更多的利益的影响。
有效的社交往往来源于我们彼此的价值观趋同,社交是具有偶然性的,要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有些人见过一面之后,有可能这一生就再也见不到了,正好像人生是一班列车一样,有人陪着你走到这,即使你非常不舍得,你也要笑着看他下车,而你要坚强地往前一直走,这个过程,不断有形形色色的人出现在你的生命当中,且行且珍惜,最后留下来的可是经过时间和历史检验的挚交呀!因此社交是具有阶段性质的,这也是一个不断筛选和选择的一个过程。
当你越来越明晰自己内心想要什么的时候,你的内心其实也不会存在太多的苦恼,这个时候的你也就更容易吸引更多和你一样美好的人了。
无论当下的我们处于人生哪个阶段,既然选择了对方作为朋友,那么请一定要记住,要为你所做出的选择负责。人与人交往的前提在于,要学会相互尊重,而交朋友总归是与当下的自己三观符合的,嗯,关键看人品。
万物都有价,要学会去评估你在对方的重量是什么,出现关系不对等的情况是很复杂的一个过程。曾经有过的感情是一种积累,无论此时此刻是否还能经常见面,总归无法磨灭曾经沉淀,不禁令人想起“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此般的深厚情谊。而层次不一样的两个人,是很难成为朋友的,我们要学会活在缘分中,而非关系里。
在我们每个人内心中,都存着一笔隐形的存款,当朋友有事找你的时候,我们内心中会去掂量朋友与自己的关系,关系深切的就会拿出“存款”来帮助朋友,即在乎的程度与付出的程度成正相关关系。如果不深,请学会拒绝,请不要做一个老好人,不能让朋友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因为,这是非常可怕的。
让生命不被困扰,学会理清生命原有的状态,这是社交心智成熟的表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