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是学习得到《宁向东的管理学课》第214讲:报酬设计 ▏出租车为什么有起步价的笔记
在上周五讲的非物质激励里,其背后的理论基础是现代心理学;本周五讲内容,其背后的理论基础是现代经济学。
1.
设置激励的经济学条件,在于信息不对称。
在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下,有信息的一方就会欺负没有信息的一方。
比如,企业的股东和经理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股东没有亲身参与企业的实际经营过程,不了解具体的经营环境及经理人的行动等信息,这种情况下,只能被动地接受经理人交付的结果。那经理人就有可能做出为谋取私利而损害股东利益的行为。
不仅股东和经理人之间存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关系,企业内部的上下级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客户之间也存在这样的关系。在现代经济学看来,只要企业内部各方面的关系存在以下条件,就需要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
- 信息不对称;
- 利益不对称;
- 监督困难。
设置激励机制的目的,正是在于
通过事先说好的报酬方式,来引导人们在追逐个人收益的过程中,完成你所期望的行为。
2.
文中用出租车设置起步价作为例子,帮我们深化对激励机制的思考。
出租车司机和客人之间的关系符合上面提到的三个条件:信息不对称——相比客人出租车司机更了解道路情况;利益不对称——客人希望走近路少花钱,出租车司机希望通过绕路多拿钱;监督困难——客人不了解路况所以难以监督司机行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设计起步费。
比如,上车就给司机2块钱,之后每行驶一公里给司机1块钱(这是文中提到的例子)。这样就可以引导出租车司机做出符合客人期许的行为吗?且看一下数字解释:
假如一位出租车司机一天可以拉60个活,每个活距离是5公里,加上起步费,司机每一个活的收入是7块钱。那么,60个活的总收入是420块钱。如果这位司机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拉着乘客兜圈子,比如,他拉每一个乘客都多绕一倍的路,那么,每一个活就可以赚到12块钱,看上去赚的是多了,但是,他一天却只能拉到30个活。因为每一个活的里程增加了一倍,时间也就翻了一番,也就只能拉到先前一半的活了。那么,在绕路的情况下,司机可以赚到多少钱呢?只有360块了。所以,有了起步价这个机制的设计,司机就不会绕路了,因为绕路是不划算的。
当然,任何的原理和逻辑都需要适用条件,在一定的范围内才能发挥作用,好比以上例子,就有一些前提假设,比如司机拉活是一个接一个的等等。以上案例能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到,其实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就有很多激励机制,只是我们没有对它背后的逻辑进行刻意的分析。
3.
四种常见的报酬方式:
- 上级能观察到下级的努力过程、业绩成果,且知道业绩成果在多大程度上是由下级的努力带来的。这种情况下,选择“固定报酬合同”——仅支付固定的报酬,剩余收益由上级独享,相应的,风险也全部由上级承担。
- “租赁合同”——上级收取固定的租赁费用,把经营的主动权交给下级,下级享受收益也承担全部风险。这种激励方式适用于收益情况与下级努力程度高度相关时。
- “计件合同”——按照产量发放工资。只适用于一些能够清楚观察到员工生产率的行业与企业,并且需要能够很好地控制单件产品的质量。
- “分成合同”——用业绩的一部分比例作为雇员的报酬。虽具有较强的激励性,但需要考虑风险分担的问题。
启发:解决问题有时不能仅依赖人,不能相信人的自觉、自律、自治。这些东西都需要消耗意志力,一旦意志力不足,问题将难以有效解决。所以,解决问题,同时需要从机制建立入手,通过机制进行约束,通过机制发挥激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