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一生太长,太多诱惑在等着你;有人说,一生太短,只够去做一件事,去爱一个人;也有人说,一生不长也不短,只要好好地活着,怎么都很好。
人生不过几十载,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可是我们也同样有足够多的时间去浪费。有人活了一辈子,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弥留之际满是遗憾,有人也活了一辈子,当死亡来临之时,却依旧能从容应对。
一生只为一事来,一生只做一件事。
玄奘,这是一个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人物,他是《西游记》里慈悲为怀但是有时候却善恶不分的师父,也是《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里喋喋不休的三藏法师,但除了这些故事中的形象,他更是一位伟大的佛学家,是在一千多年前名震五天竺并最终在世界佛教史上写下辉煌一页的佛学家。
玄奘,俗姓陈,名袆,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人,世称“唐三藏”。“三藏”是指佛教的经藏、律藏、论藏;此称号意谓对佛教典籍的精通,只是一种泛用的尊称,并非玄奘专名。而他的一生,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十一岁时随已出家的二兄长捷法师进入洛阳净土寺修学佛法,十三岁时被大理寺卿郑善果破格度为僧人,此时郑善果问他为何要出家,他答:“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在他出家后,很快就精通了大涅槃经》、《摄大乘论》等重要的大乘经论。后为躲避战乱,也为了进一步修行,他拜访天下的名山大寺,在近十年的时间里,他遍访名师,终成大家。
在多年参学的过程中,他发现众多名师对佛法的理解都不同,这也使得他无所适从,遂萌生了前往印度求取更多佛法原典的愿望。这就是我们熟悉的《西游记》的故事。虽说前往印度的路途中没有妖魔鬼怪,但是他的行程依旧艰辛无比。
在他听完天竺僧人向他介绍著名佛教圣地那烂陀寺的学术规模和天竺高僧、该寺住持戒贤法师弘讲《瑜伽师地论》的盛况时,他立即向朝廷上表请求前往天竺,但是当时出国之禁甚严,他未能成行,可是他始终没有放弃。
贞观元年八月长安和关东地区爆发灾荒,朝廷同意灾民可前往各地自谋生路,他决定混在灾民之中前往天竺求取佛法。此时的玄奘,一无所有,他有的,只有满腔的热情和求取佛法的理想。
这一路上,没有妖魔鬼怪阻拦他,没有九九八十一难,可是却有重重关卡,有缺水断粮,有一望无际的大漠黄沙,有渺无人烟的戈壁,有迷失路途的危险,可是这些都没有能够让他打消求取佛法真理的信念,此时的他,无比纯粹。
此行不求财利,无冀名誉,但为无上正法。
若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
宁可就西而死,岂能归东而生?
他的境况在遇到高昌国国王麹文泰后有了改观,他“为法师度四沙弥以充给侍,制法服三十具;以西土多寒,又造面衣、手衣、靴、韈等各数事;黄金一百两,银钱三万,绫及绢等五百匹,充法师往返二十年所用之资;给马三十匹,手力二十五人。”(《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并且他还为玄奘法师提供尽可能的帮助,为他准备了二十四封国书,帮他打通去路。
贞观五年秋,他终于到达了自己心中的佛教圣地那烂陀寺,在这里,他拜戒贤为师,潜心修习梵语,研习各种大小乘经论,尤其是印度法相宗代表作《瑜伽师地论》,历时五年。后来,他又走遍天竺,贞观十五年,他重回那烂陀寺,此时他已经成为佛法大乘者。
在印度,他声名鹊起,后来又在戒日王举办的曲女城无遮大会上挫败了五天竺所有的论敌,这就是那个名扬印度的中国僧人!贞观十七年他决定返回中国,两年后,他带着657部具有高度学术价值的梵文经典回到中国。
回国后的玄奘受到了举国的欢迎,被李世民接见,李世民劝他还俗从政他毅然拒绝,因为他的心中只有他的佛法,只有他的信仰。后来,玄奘在弟子辩机的协助下完成了《大唐西域记》。
玄奘从回国后就开始了他的译经工作,直至高宗龙朔三年,年已68岁的玄奘已经翻译出了多达600卷的《大般若经》,此时他的生命也走到了终点。唐高宗麟德元年二月五日夜,玄奘大师在宜君山的玉华寺圆寂,终年六十九岁。
玄奘的一生,是佛学的一生,他的一生都与他的佛法相伴,这一生,他只做了一件事,这一生,他只为了佛法而活,为了他的信仰而活。
一生只为一事来,到底难不难?
玄奘一生只做了一件事,他是为了自己的理想而活着,同样的,有很多人和他一样做了这样的选择。
我们的核弹元勋们,一生隐姓埋名,为了祖国的国防事业倾注了所有,一些平凡的人,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也许他们没有什么大的成就,可是他们的人生是无悔的,他们做了自己喜欢的事情,即使这一生过得平淡无奇,可是他们是快乐的。
一生只为一事来,难,也不难。
现在我们会遇到的诱惑实在太多了,可是我们的人生不是一瞬就过完了的,我们还有机会去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也许我们做的事情一直都不是自己喜欢的,但是我们依然可以认真对待。
人生短暂,短到只够做一件事,只够爱一个人。
我们大都平凡,但是我们也可以不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