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给孩子讲故事吗?也许家长会说,“这还不简单,不就是家长读给孩子听吗?家长只要认识字就行啊!” 但如果把亲子共读简单地等同于讲故事,那就不用强调阅读的重要性了。
为什么要让孩子阅读?
首先,阅读的介入有利于大脑的活化。孩子在阅读的时候大脑用到的区块多,大脑的活化程度高。台湾教育学家洪兰教授说,阅读可促进脑神经发展,是开发创意的方法。因为脑的开发与阅读有着紧密关系,阅读可以活化大脑,激发创造力。
其次,阅读与孩子的书写、文字、认知和语言能力发展有密切的关系。阅读不仅仅是视觉和听觉的活动,阅读的过程包括视觉、图像和文字的处理,语意的提取,还有背景知识的提取,还有对因果的判断和推理。阅读的过程中还有情绪的摄入,例如读者会随着故事情节的起伏跌宕而感动、惋惜、同情和开心,往往各种情绪交织在阅读的过程中。
父母言谈的内容和品质影响了孩子阅读历程的发展,给孩子读了很多书,可孩子还是不会自己读,这是家长就要思考亲子共读的方向是不是错了。
父母陪孩子共读时要注意三点:
1.亲子共读的过程中孩子是主角
经常看到很多爸爸妈妈只是在那里读给孩子听或者进行表演,孩子当听众。在阅读的过程中孩子的表达很少、互动很少,孩子在实际阅读过程中,获得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最终导致理解也很少。
亲子共读的目的是什么?是让父母变得很棒,还是让孩子变得很棒?显然亲子共读是为了让孩子最终能够独立阅读,家长展现得越多,孩子越得不到能力的锻炼。所以正确的作法是把孩子当作阅读的核心。
2.阅读行为要配合孩子的发展
选书要选适合孩子的,早日给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大脑的空间有限,能量有限,只能选择性地处理感官送进来的信息,大脑取舍的标准就是我们的注意力。形成阅读的习惯,把阅读放入大脑的架构里面去,固定下来。每天都读一点,每天在固定的时间读,或在睡觉前或在晚饭后。
3.亲子共读不只是孩子听故事,阅读要有交互感
从学习金字塔能够看出孩子被动地单向接收知识,知识留存率很低。交互感越强的学习方式,越能留存住所学的知识,也因此学得更牢固、更轻松。通过分享、讨论、亲身实践或讲给他人听的方式,知识的留存率可以达到90%。
![](https://img.haomeiwen.com/i22963091/995da92afa0f22a6.png)
台湾儿童阅读教育专家周育如谈到孩子阅读发展有三个历程:
1.看图期:指物加词
在幼儿阅读的早期,孩子一般都是读绘本和看图。家长经常会抱怨我给孩子讲故事,孩子不认真不专心,总是动来动去的。实话讲我在孩子小时候也发过这样的脾气,“我花时间给你讲故事,你还不认真听,我不讲了!”,其实不是孩子不专心,而是家长不专心,因为家长没有仔细观察孩子听故事时的状态,孩子为什么会动来动去,是因为目前的图片不是孩子喜欢的,家长所读的没能激起孩子的兴趣点。
小孩子喜欢听同一个故事,是因为孩子还没有掌握整个信息,还不了解它,所以才会一而再再而三的读,每一次阅读都是在建构更多的神经连接,引发更多的旧信息,从而达到理解的目的。
在看图期亲子阅读时,主要让孩子指物命名、加上形容词,并做口语表达。比如
“这是什么啊?”
“这是一只小白兔”,
“什么颜色的呢?
“灰色的“
“这只小狗在做什么呢?
“刨土”
……
2.故事期:互动讨论
通过实物指认和口语的沟通交流,孩子对故事的图画了解了,那接下来家长就可以对照图片讲故事了。
第一遍家长讲的时候不讨论,由家长讲
第二遍讲的时候,边问边讲,家长向孩子提问
第三遍讲的时候,家长只讲连接词,讲故事的主角变成了孩子,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家长只会说一些承接词,比如“真的啊?然后呢?最后呢?”
最后,孩子讲给家长听,家长做听众。这时这本故事书才算完结了,孩子会把这本书放下,去挑别的书了。
3.文字期:高效识字
家长可以拿着孩子熟悉的故事书,让孩子逐字指读,读的时候让孩子拿出手指,指着字念,这个过程中孩子会注意到汉字字形与拼音间的对应关系,也会发现文字的排列顺序是由左到右,由上到下。。
家长在孩子识字的过程中,对某些字的偏旁或字义进行解释,很多汉字都是形声字,告诉孩子“提手旁”表示手的动作,“三滴水”表示与水有关的事物。随着孩子阅读书目的增长,家长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些桥梁书,尝试让孩子自主阅读低年级的书目,并逐步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即什么语境下使用合适的语言。
现在回想当时给孩子读绘本的过程,发现自己大错特错了。我给孩子买的书其实不是孩子喜欢的,所以我抱怨孩子听故事不专心。孩子读的恐龙和奥特曼的书,我又读不下去,根本就没有和孩子达到共频。所以也导致孩子没能达到一定的识字量,影响了语文的成绩和语言的表达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