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上有一副最短的对联,仅仅四个字,却饱含着人生哲理,点透无数世人。上联:色难下联:容易“容”为容貌之意,与“色(脸色)”恰成小类对,“易”与“难”则是一对反义词,可谓对仗极为工巧,堪称千古奇对!
色难容易是一副对联。上联:色难。下联:容易。不过这个对子应该是无情对。对联一般要求上下联内容要相关,配合要紧密内。但有一种对联,只讲究上下联字词相对,至于内容则各讲各的。绝不相干,使人产生奇谲难料,容回味不尽的妙趣。这就是所谓的“无情对”。
回归现实,这副仅仅4字的对联,对我们生活还有更深远的意义!
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之一。
今天要说的这幅对联和中国明朝著名的文臣解缙有关。
“色 难? 容 易!”
明成祖朱棣闲来无事,就变着法子给大臣出难题:“朕昨夜读书, 看到有副绝对, 其上联是‘色难’ 两字。不知解爱卿能否对出?”
解缙稍微一思索,便说:“容易。”
朱棣:“既然觉得容易,那你就赶紧对出来吧。”
解缙就说“臣说过了,就是容易。”朱棣不禁有点恼火,总说容易你倒是对啊。
解缙解释“微臣不敢戏言,‘色难’恰对‘容易’二字。”
朱棣这才恍然大悟,“‘容易’ 对 ‘色难’, 这真是妙对啊!”
此联字面上很是工整,两字简短却耐人寻味,里面甚至还包含了孔子的孝道大观,到底是怎样一回事呢?
“色难”是一个形容词,出自《论语·为政》。
原文: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译文:子夏问:“怎样是孝道?”孔子:“ 难在子女的容色上。若遇有事,由年幼的操劳,有了酒食先让年老的吃这就是孝了吗?'
这里的“色”字,指脸色容色。要做到发自内心地对父母和颜悦色,是最难的。
孔子对于子女之孝的要求,不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更多是从内心和精神层面来解读对父母的真正之“孝顺”。多指对待父母要真心实意,不能只做表面文章。给父母酒食吃就是孝了吗?如果整天把对父母的不耐烦和厌弃写在脸上,父母哪怕锦衣玉食,心中想必也难以成滋味。
虽然物质丰裕,但让父母还需要看着子女脸色做事,实在不能称之为孝顺了。
因此,所谓孝道,就是尽量让父母情绪轻且开心,不去抱怨父母,不嫌弃父母的年老衰弱,,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辞表情,才能称作真正的尊重和用心。
这种观点,若引申到那些言辞振振却常年都不回家探望的人,他们会托词说:“我给够父母钱了”。
但对于这种连面容一年都难见到几次的“孝子”,想必那些父母也是有苦说不出吧。
接下来我们说说“容易”二字。
解缙所对的这个“容易”,意思是表情改变之意。“容易”着重形容不难,一般指事物内容的深浅,以及在办事过程中所耗费的脑力或体力的大小程度,“轻易”、“轻松”强调毫不费力,一般表示事情的难度不大,办起来很便当。
《朱子语类》卷十一:“看前人文字,未得其意,便容易立说,殊害事。”
译文:看着前人的书籍文章,还没有深解其意,便随便而轻易的著书立说,实在是有害学问的事情。
这里的容易大致就是之轻易、草率的意思。
相比于保持和颜悦色的难,随意地改变脸色多么轻松啊。“容易”之下联是更对比衬托了“色难”的意义所在。
就是因为孝顺这件事不那么“容易”,所以千百年里国学传统文化才不断在教导人去做这样一件事,不然不会留下如此多的“谆谆教诲”之言语和文献。
我们倡导:百善孝为先,千万经典,孝义为先。
《礼记,内则第十二》中写到:“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乐其耳目,安其寝处”。意思是孝子对父母养老,要使父母从心里感到快乐,不违背他们的意愿,这与上文中提到的孔子说的“色难”是一个层面的孝道解读。诸多年里,很多人印象中古人好像很愚笨和执拗,但其实我们需摒弃“愚孝”之糟粕,学习忠孝之精华,不断地深耕学习其中智慧,从内心去形成自律的习惯,对亲近之人哪怕是对父母也要从内心去恪守礼数,才是我们需要到达的智慧境界。
“色难”难在,为人子女很难有一个谦和的态度
有位老太太中午去儿子房间找报纸,正碰上儿子回来。
儿子刚谈砸了一桩业务,心情不太好,见母亲在自己床上摸索,便生硬的说:妈,你没事在自己房间好好呆着,别到处乱跑。
母亲解释说:“我只是找个报纸,顺便在你们床上坐一会。”
儿子脸色很臭出门前扔下一句:“吃饱没事干!”
晚上12点,老母亲从七楼跳下自杀了。
一位名人在一次讲座中说,儿女有钱了很容易做到给父母买车、买房,但是最难做到的就是不给父母脸色看。如果你流露出你的蔑视和不耐烦,这种孝心就是不到位的,因为这会让父母很不安心。有人认为,买房子、请保姆、吃大餐、去旅游就是孝顺父母。其实,物质上给父母的享用,这是低层面的“孝”;而高层面的“孝”,应该表现为对父母精神上的敬重和感情上的安慰。
“色难”难在,为人子女很难有一颗恭敬的心
于是,“色悦”成了衡量一个人孝心的道德标准,“色悦”要做到5不抱怨:
不抱怨父母无能
树木琅林有高低,人间事事都不齐,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没有人是万能的,父母给了我们生命,费尽心力把我们养育成人,
已很不容易。与其抱怨父母没能给自己期望的家境和平台,不如自己付出努力去创造。
不抱怨父母啰嗦
两代人的沟通难免有代沟,父母的喋喋不休是希望用自己的经验给予你关心和帮助,嘱咐我们穿衣、吃饭、平安。只有真爱你的人才会去啰嗦你,父母绝不会去啰嗦一个与他们无关的人。
不抱怨父母抱怨
父母抱怨我们,只是不满足我们现在。当我们做得够好时,他们渴望我们更好!他们不是为自己,或许他们在生活上有很多不如意,或许他们在工作上非常辛苦,可又不能和谁讲,所以他们渴望我们更好,即便不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父母也希望我们青出于蓝,不要像他们一样。
不抱怨父母迟缓
年纪大了,行动自然不便,永远不要嫌弃父母行动迟缓,因为我们永远想象不出我们小时候他们是如何耐心地教我们走路。父母年轻时,可能比我们还意气风发!是为我们,父母才累弯了腰。如果有一天,父母已变老,腿脚利索不了,我们要切记:看父母就是看自己的未来,孝顺一定要及时。
不抱怨父母生病
不管父母多忙,不管白天黑夜、下雨刮风,我们一生病,他们马上会放下手头忙得不可开交的一切,紧赶着给我们去看病,彻夜不眠地爱护我们。
但是,当父母生病了,我们能做到多少?社会上经常会有儿女不赡养老人的新闻,真的印证了“久病床前无孝子”这句话。希望我们都能成为尽责尽心照顾父母,孝顺父母的人。
“色悦”,要求我们经常对父母微笑,经常敬重地对待他们,关心他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每天认认真真看着母亲的眼睛,跟母亲交谈几分钟,不嫌弃,不抱怨,想对母亲发脾气时克制一下,始终和颜悦色对待父母,她们就会生活得开开心心的。随时都给父母好脸色,这是举手之劳的事情。好脸色不用花钱去买,不用向谁去借,也不用交学费去学,更不需要什么力气。可现实中不管什么情况下都能做到给父母一个好脸色,又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实,每天给父母一个“好脸色”,
关键是心怀感恩之情,多想想长辈们的付出和哺育之恩。真心爱父母,应该和颜悦色,从内心深处发出微笑,让他们感到快乐、幸福。
我一直记着老妈生前跟我讲的,人老了太可怜了。她也是身体力行的努力照顾着身边的老人。每当想起她七十多岁还要跑去照顾姥姥,心里就很难过。其实,很多时候也不一定能帮助做什么,只是为了老人家开心。人老了,对物质的要求很少,而一句关怀的话,一个微笑,就能带来很大的满足。
古人讲,久病床前无孝子。我们常常会看到孩子开心,而可能对父母失去耐心。我们不能断言不孝的子孙一定不善良,但“色难”还是缺乏爱心和修养的表现。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却是每个人都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
父母老了,从心里不想拖累孩子,但很多时候真的无助,又好希望孩子在身边,这是一种矛盾心理,只是希望得到理解。
常听到扎心的一句话,我们是孝顺的最后一代,也是被抛弃的第一代。社会进步了,人性需要回归,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