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初,国务院发布《关于扫除文盲的决定》,提出用5到7年时间基本扫除文盲的目标。这股暖流随着春天的季风,吹到了保同河,给了刘岱人生第一次施展才能的机会,他积极投入到这场利国利民的运动之中,在村里帮助那些目不识丁的农民,学习文化,教书识字。但好景不长,58年的政治运动波及到了保同河,扫盲运动被迫停止,刘岱只好又拿起锄头下地劳动去了。

从59开始全国经济进入困难时期,粮食产量大幅下降,波及全国的大饥荒开始了,农业社的劳动强度非常大,凭刘岱的身体状况怎么也不胜任艰苦的生产劳动,公分挣的少,身强体壮的壮劳力都因吃不饱饭而浑身无力,瘦弱的刘岱更是雪上加霜。
那时的姑娘都愿意找劳动模范,优秀社员,先进生产者,复原军人。刘岱虽然博学多才学识广博,他的所学表现不出现实价值,虽然他能出口成章博古通今,但和当时农村的环境格格不入,才学无处伸展切又填不饱肚子,因此遭到村里人的耻笑,他无力改变自己的处境,孤身一人顽强的和命运抗争着,在简陋的土坯屋里,昏暗的油灯下如饥似渴的读他能找到的任何一本书,日复一日过着忍饥挨饿的日子。刘岱因为身体健康原因,在生产劳动方面不是一把好手,不能算是劳动积极分子,属于思想落后青年,过不了政治思想这一关,因此错过了结婚成家立业的年龄,终生未娶。
刘岱唯一的爱好就是读书,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勉勉强强的活了下来,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看书和写字上,在那时身无分文,买书根本不可能,农村当时的封闭环境能找到一本书也是非常困难和稀缺的事情,就是在这种环境中只要有机会,他就不会放弃追求知识的机会,生产队有时组织到外地从事各种劳动,刘岱也参加,在之余都会大家都在休息,而刘岱却利用这种机会,结合自己所学的历史知识,对他感兴趣的历史文物遗迹认真的考察细致的做记录,年轻时的刻苦钻研为他日后的研究成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67年的夏天,刘斌彦从北京下乡来到保同河当知青,刘老师在学校时就是学习尖子,由于那时全国进入十年动乱时期,停止了高考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随着时代的潮流,上山下乡来到内蒙古土默特左旗,善岱公社,保同河大队插队落户,成了一名知识青年。
刘老师一到大队,就和单身小伙子刘岱住在一起,俩人同吃同喝同劳动,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俩人都有共同的爱好和志向,夜晚俩人相互交流,道古论今,说话很投缘。当时刘斌彦还是个十几岁的小后生,刚离开繁华的首都北京,来到偏远落后的农村,无依无靠之际,遇上刘岱这样善良,有文化的青年农民,也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夜晚他们俩人睡在一个被窝里,刘岱说他这一辈子还没睡过这么舒服的被窝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