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很多年以前,地处潮州,住在一条叫作“恶溪”的水中的鳄鱼们,看到了它们的鳄鱼生涯中最令“鱼”目瞪口呆的一幕:一个年老的书生,像模像样的准备了猪和羊来祭祀它们,书生甚至写了一篇《祭鳄鱼文》,义正词严地讨伐鳄鱼们以往吞吃老百姓的牲口,甚至伤害老百姓的恶行,说是给它们七天的准备时间,搬迁至别处,不然就弓箭手伺候。
书生虽然年岁已老,但一身刚烈铁骨甚是气势磅礴,兼之鳄鱼们这是头一回被当作“人”来对待,有些莫名其妙的心软,于是乖乖地躲去了西边六十里的地方。“恶溪”遂被感激的老百姓改成了“韩溪”。
这个书生就是韩愈,一生都在作死的边缘试探,这一次把自己作到潮州来了。
他还为此写了一首诗: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这首诗整体色彩很是悲伤沉郁,但是在很多年之后,一切都尘埃落定之后的现在看来,我却忍不住有点好笑。文人的耿直可爱,永远鲜活在天地间。
这首诗的起句就交代了他这一次被贬的缘由:早上给领导送了一封《谏迎佛骨表》的文章,晚上就遭贬了,而且这还是在有人说情的情况下,不然,很有可能是“夕死”了,领导这一次处理事情的速度倒是挺快的。
这一年的韩愈,已经52岁了,但他依然像一个横冲直撞的少年,又莽又硬又热血,“灭佛小能手”韩愈的一生,就没有放下过他的刀。
提起韩愈,我首先想到的不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而是他的“直率无忌”。这一次,若不是唐宪宗深知韩愈的初心是为国为民,怕是再多的大臣也拉不住他要斩韩愈的手。
即使知道自己作得有点危险,韩愈还是“肯将衰朽惜残年”,理直气壮地说“我不悔”,放到现在,他的颔联是可以被我们拿来当作个性签名的,说不准还能上个热搜,有个词条。
他已经做好了必死的准备。你看,他真的像大多数的老人一样,开始交代后事了。“为国”之后才“为己”,这首诗的第五、六句是交代家事。
他的家人还没有赶到这里,不知身在何处,“云横秦冷”和“雪拥蓝关”,这里“横”的和“拥”的,何止是眼前的道路;不见的,何止是家,还有长安,还有长安中那高高在上的人!此时,他依然不忘忧心国事。
这一语双关,英雄末路长歌当哭,此时景象之阔大,更显得诗人情感的悲壮,汉语言的美也在于此,我不哭,我只看雪看山看马不前,读者却想替他大哭一场。
尾联是作者对侄孙韩湘安排后事,也点了题、呼应了第二联。
好的作者,写诗词是要一脉贯通、前后呼应的,其实,这个标准不只是适用于写诗词,在我们平时写作文、书信,甚至是通知的时候,都是适用的。
第三句和第四句用的是“流水对”,在跳脱纵横中突然加入行云流水的一联,整首诗有一气呵成之感,又增添了灵动之气,这就是诗人平日里累积的文学素养了。不用刻意为之,需要用什么的时候,它们就会自己跑出来。
当然了,新手在学习写作的时候,可以作为一个“技巧”来使用。
这一句的“横”和“拥”下字极妙,有宽度、有高度,整个场景于是不仅宏大而且立体。
这首诗的沉郁顿挫,跟杜甫有得一拼,不过在写法上是不同的。它既有文章叙事的特点,又有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这就是当时被很多人诟病的“以文为诗”之法了。
但是,只要是好诗,又何必管他是“以文为诗”还是“以诗为诗”呢?后世对于韩愈的文学成就,还是给予了很高的肯定。
我更敬服的是他的风骨。
他一辈子都在以文为刀,而且刀法不是一般的好、胆量不是一般的拼,上奏折、写诗歌之余还不够,不惜赌上性命去闹腾,奈何,领导大手一挥,他就如孙悟空般不得不压在了五行山下,幸好,他这次被贬也没有埋骨潮州。
他在潮州待了8个月,做了很多造福百姓的事情,那里的人铭记了他千年。就像我们,在千年之后,依然仰望他义无反顾的模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