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垒磊
.................................
01
中国是个人情社会,你有我无的东西,免不了借来借去,这在物资匮乏的时期尤其明显。
比如你可以观察一下,这种场景农村里尤其多,以及我们父母年轻时候尤其多。
这很容易理解,大家都缺的时候,借比买要强。它本质上是最早的共享经济,只不过没有被明确定价,在这里模糊流转的利息,叫“人情”。
父母教育孩子说,要懂人情世故,实际上就是让你多攒利息,因为它可以当钱花。
但是时代变了。
如今的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万物皆可被定价的时期。在这种时期,人情利息在很多时候并不如实实在在的钱好使。
02
为什么人情利息没那么管用了?
大家知道货币的本质是什么?是共识。
如果在一个小圈子里,人人都认可比特币,那么比特币就是这个圈子里的社交货币,也是货币;而如果在一个小圈子里,人人都认可人情利息可以换另一些人情,那么人情就成了硬通货,也是货币。
今天人家帮了你,回头遇到事你不帮人家会怎么样?就会被传得到处都是,然后被排除出这个交换圈子。
所以中国人说,千金易赔,人情难还。因为你完全不知道接受别人的帮助以后,别人会用什么事来敲开你家大门。
但如果一个社会已经走出了熟人合作,走向大量的陌生人合作的场景,那么会怎么样?
你这里以为有共识的社交货币,就不一定能对其他人起作用。
你会发现有一些人,并不觉得你帮了他就是欠了你的人情,他不仅没想过要还,还乐于“再欠你一些”。
这个时候你的共识就崩塌了,觉得人心崩坏。
但其实不是,只不过是人情这种东西,本身就不够资格成为硬通货,它不仅计量困难,容易被占便宜,更是回报不确定,且使用范围有限。
一旦人类开始大幅度地突破物理限制的合作约束,在科技的帮助之下,人员流动性大量增加以后,将它当成硬通货的人就会越来越少。
而这种共识一旦部分减少,剩下的一些人由于不愿意被别人占便宜,也纷纷会脱离共识,于是人情利息的共识就开始彻底崩塌,我们就自然而然地转向那些更加通用的、更加硬的通货,也就是实际的金钱。
03
我们在使用共享商品的时候,都知道需要付费。
但在人情社会,我们会默认自己付了人情就是付了费。
比如问朋友借钱,很多人默认就觉得不需要付利息。
我曾经听到一个最好笑的事情就是,在我小的时候,过年了亲戚聚在一起正在谈论借钱。其中一个亲戚说,自己人也要付利息,那不如问外人借。
这个事情为什么让我记忆这么深?因为我当时觉得,跟你们当“自己人”可真惨啊。
所以为了避免被占便宜,中国人喜欢哭穷。
哭穷的本质就是,既能避免被占便宜,又能拒绝得不伤感情。
是的,你不愿意被人占便宜这件事,居然伤了感情。
04
不得不说,如今的我们正处于两种社会共识交接的当口。
年轻人更多的已经信奉实际交易,也就是以金钱为货币,但年龄稍长一点的,以及生活在高年龄掌控着社会资源的小社会的部分年轻人,还在玩人情共识那一套。
于是合作起来冲突不断,互相看不惯。
在这样的社会里,你最好不要借人家的东西,因为你并不知道对面的那个人是哪种共识下的人;你也最好不要借给人家东西,除非你打算送他,那就大大方方地送,还落得一个千恩万谢。
借这种事情,最容易生出仇来。
对自己有使用权的东西,用着用着就容易习惯,一旦习惯了再将其拿走,给人造成的不舒适,会远大于借到时候获得的欣喜。
这就是人性,所以干脆别借,只换。
.................................
我是蔡垒磊,感谢你的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