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的文章总是在修改中把内容填充丰满。细腻的情感碰撞激扬的文字更显功底的把控能力。
读老师的散文,给人一种向上的张力,那种淡淡的忧伤——乡愁总在文字间流淌。
落叶归根是游子的期盼,家乡的依恋是心中永远的牵绊。
每一种植物都能引起内心的共鸣,家乡的牵牛花在都市成了风景。只为心中那个永恒。
2022.07.02简友愚人老师的散文《牵牛花的种子》读后感评。
母亲的一生是勤劳的一生。用双手为子女创造财富,无论是回力鞋还是大衣,它们都是母亲的辛苦钱换来的给子女的幸福。乃至父亲去世这双回力鞋当作了孝鞋,让人感动。
老师笔下的情感细腻,母亲的辛苦奔忙在老师笔下生辉。
老妈的形象立体鲜明,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仍然为她的子女,孙子乃至是重孙子谋幸福,真是让人感动。
心系子孙好母亲,
重情重义一家人。
贤孝之家有余庆,
勤奋善良有传人。
2022.07.08简友愚人老师的散文《那菜,那地》读后感评。
满满的年代感。我们小时候的那个年代,基本上都是这样走过来的。
和现在相比较,真是云泥之别,没办法比呀!
我们的童年那是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谁家要是有棵果树,全村的孩子们都惦记着。
我记得我小时候我家的果树比较多,樱桃下来的时候,我爷爷用筐摘下来,我爸下班拿到大街上,全村的孩子都来拿,我爸告诉他们回家取盆,一个孩子一茶缸,分完为止。基本上都是隔一天分一回,摘没了才结束。
因为我家有果树的原因,我没有偷吃果子的经历,我家的果树,村庄里的孩子也都不偷,现在想想,可能是因为熟了都能吃到吧!
现在的孩子是幸福的,水果品类齐全。物质生活优渥。
2022.07.18简友愚人老师的散文《童年的果树》读后感评。
恭喜老师的文章登报
这篇散文以前看过了。
母亲的电话,只是因为点点种子和隔壁大妈吵架了。
事情不大,但是却体现了农村人的一种计较。真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农村的宅基地和临界地,就因为这些边边角角的事情经常发生纠纷。
我记得我小时候在农村,我家有二分地口粱田(水稻),挨着大爷爷(老爸的大伯)家,大爷爷每年都把道埂的土挖一半,他那边的土往我家这边贴,结果我家的二分地没有他家的一分二大呢!
老爸回家总跟爷爷说大爷爷这个做法令人讨厌,爷爷和老妈就不让老爸说,说碗边饭吃不饱人。我家和大爷爷家一直以来也没有发生不愉快,而且老妈做好吃的总给大爷爷家送。
再说,老师和老妈打电话,一句就为这事儿吵架?然后为自己的语气而后悔。道出大多数人正常的反应,真实而又切合实际。
文章讲述了母亲的勤劳能干,和大妈这个孤独老人相依为命的老小孩的空巢老人的悲凉。
最后结尾给人一种落寞的沧桑感,农村这些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真是社会一个缩影,应该引起重视。
2022.07.19简友愚人老师的散文《母亲的电话》读后感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