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皆有缘。
我一直是相信这句话的。正如遇到《见字如面》这个节目,也是一个复杂又绵长的过程。而借由见字如面,又牵引出另外一段缘分。一开始只是在微博上偶尔看到了节目相关的推送,我原本也只是带着好奇点开,却一下子沉沦在这个安静又直击人心的小世界里。而屏幕上某个年轻生涩的男孩子,又让我想起一部好评如潮而我还没看的电视剧。于是乎兜兜转转后的柳暗花明,我的人生清单上从此出现了三个不可替代的名次。
这缘分是一点点被拉长,被延续,被记住,如同一封封书信,泛黄的纸张借由读信人之口徐徐铺开,人世间尘封的往事被轻轻拂去灰尘,我们绕过素尺书上的一字一句,从历史的背面窥探到了大背景下的爱恨情仇和意气风发,以及那些光辉人物背后的细腻深情。
书信,是比其他文字载体更能体现人物性格和人性特点的文字载体。因为书信有其无可替代的特殊性,它是写给特定的想让对方接收讯息的人看的。这一点,注定了写信人通过笔尖所流露出的想法,是真挚和直接的。写信人不需要用欲盖弥彰的手法去暗示读信人,读信人也不需要像做阅读理解那样推敲每字每句。而一封书信的产生,一般缘由于写信人心中有倾诉的需要,而这需求,或是来自对某件特定事物的触动,或是在特定背景下的真情流露。因而通过书信,也更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人物,对事物的不同看法,而这些看法,又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背景。如若细细研究下来,通过一封书信所能展现的便是大千世界。
而这正是《见字如面》能如此成功的原因。不管是作为书本还是电视节目,它所涵盖的内容,从古至今,从朝野到江湖,从大人物到小人物,从亲情友情到爱情,应有尽有,人间百态,尽在其中。书信的内容,不管是从潺潺流入耳朵,还是轻轻拂过指端,总有一个地方,会在一瞬之间击中柔软的心脏。这就是书信最动人的地方,因为其中的感情都是真挚而浓烈的。主编人及节目导演关正文所说,无论是节目也好,图书也罢,收集这些信件都不是为了缅怀在数字时代即将逝去的书信传统。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不管是现代数字化的信息传递还是旧时代鸿雁衔来的素尺,都是情感的载体,是传递内心话语不可或缺的重要的载体。
《见字如面》这本书,相比起节目,通过纸张更加完整地展现了书信的内容,包括完整的书信内容,附加在译文后面的原版古文,还有展现了人物和历史相关风貌的图片。这些新增加的内容,弥补了电视节目因为时长和播放画面而不能体现完整细节的缺陷。当然《见字如面》中对于信件的解读,对往来人物的解析,对故事背景的解释,则相对于节目没有那么充足。不过这个更多是我个人喜好的问题,因为我很喜欢节目里嘉宾的唇枪舌战。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也许是出书人更希望我们能够把更多的目光放在信件的内容上,透过纸张和笔墨的温度,去触摸人与人之间的温度,从字与字之间去感受人物的内心和当时的社会。而不是人云亦云。就像主编对于选信标准的解释,“能激发大家的独立思考。”
或许在以后的某一天,书信会彻底消失,就连现在的数字化信息传递,也会慢慢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只要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还存在,就会有联络的需要,即使不是通过书信的方式,也会有别的方式继续传递着。
鸿雁永远翱翔天空,如烟带来思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