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笔下的上海市郊,应该是《199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中写过的一句“分不清是毒气还是雾气”,在路内的笔下,我似乎看到了同样的景观。
《十七岁的轻骑兵》和韩寒笔下的文字,似乎带着某种相似的气质,但路内的功力似乎是更加深厚一些。他用了许多个独立完整的短篇完成了他的这一次叙事,这些短篇中互相隐有联系,但我只读了一遍,没有找到内里存在的逻辑。我知道,这是一本我一定会重读的书。
看完这本书的第一篇,除了想到韩寒,我还想到了卡佛令人印象深刻的短篇小说集《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谈些什么》,这部经典的短篇小说集让我充分认识到了短篇小说与长篇小说本质上的不同,他的极简主义和别具个人特色的结尾,也让我打开燕姐,这种卡佛式结尾,在路内的《十七岁的轻骑兵》里也有所体现,我想,路内大概也是读过卡佛的。
这篇小说中记载了所有令热血少年眼花缭乱的东西,香烟,啤酒,女人,打架斗殴,出现在他小说里的每一个女孩,看起来都那么可以被爱,而且可以是我身边任何一个女孩,只是我没有发现她们的那一面。在一片混乱狼藉中,时间不经意的流逝,当十七岁彻底成为过去,我们也都被迫长大,摆脱曾经的爱恨交织,又陷入新的爱恨交织而不能明言,都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命运。
他的叙事很有节制,连比喻都吝啬,你可以看出他对令人耳目一新的比喻修辞信手拈来,但他总是斟酌只留下最精妙的那一两个。
这就促成他简洁准确的行文,这也是我一直追逐的目标,而在此之上,他的文字似乎还具有着某种锐度,在恰如其分的角度,恰如其分地撩拨你心弦。
他的对话也很有特色,有些地方我觉得不够真实,有些矫揉,但也许是我没办法很好地代入角色,或者不能隔着如此漫长的时空和遥远的距离与人物对话。大多数时候,他笔下的对话都让我觉得干净真实有表现力。
当初我买这本书时,是抱着看看当代这类从青春文学转向严肃文学,日渐成熟的作家们都在写着什么。我想了解他们的写作视角,当我看到封皮上那句他还在写那个化工技校,写了八年,一个晚上也就读完了。我便大概知道这是一本怎样的书。
我以为这会是一本回忆性质的,结构工整,内容严肃的长篇小说,也许读起来还会比较耗神。但开篇我就被他的语言和叙事节奏紧紧抓住,读到第二篇,我开始一头雾水,因为第二篇与第一篇虽然出场人物与背景相同,但没有时间线上的联系,内容上似乎也没有逻辑之间的关联,到第三篇我才明白他的叙事方式。
我应该是第一次读这种叙事方式的小说,也许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也算,在文末他巧妙地替换了时间顺序,让人猝不及防滋味别样,但不如路内的《十七岁的轻骑兵》在技巧方面给我的冲击大。
原谅我文学理论知识不足,只能这样描述而不是用专有名词陈述。
这本小说中的《十七岁送姐姐出门》我应该在《萌芽》上读到过,现在还印象深刻。路内当真是了不起的作家。
这是我的第一篇读后感啦,对于读后感这个名字反正我不是很喜欢,不如叫做读书札记好了。总之,我大概明确了《晓风醒梦》和《墨色如夜》应该写点儿什么,目的是记录自己看过的电影和书,写这一行为可以让自己思考,这就够了。无论是有逻辑的分析,还是无厘头的碎碎念,都随便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