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芷晗 3.18 杭州
三月,春色不过江南。来杭州,学校也算是选对了地方。
杭州的美是渐进的。列车一路向南,天色渐亮,沿途是越发清晰可感的暖意水杉,到田野,到油菜花,逐渐出现青砖小瓦和旁逸的虬枝,耳边导游说:“现在就到了杭州城区了”。
杭州多的是山,时而又有桥,颠簸与起伏不断,也是与扬州不同的趣味。万松书院抑或西湖边的北山街,满目苍翠,花木俨然;路穿山间,如入画图。不知杭州如何拥有着这样令人叹为观止的绿地面积,从而和西湖融合得浑然天成。初生的杨柳和李花不多赘述,吹着湖风,看船底的波浪一层层推开去,沉静的西湖和粉黛远山,就是杭州这整个城市的灵魂所在。
在省级城市能和自然相见是很特别的经历,相对地,杭州时常被提及的也有经济发展与城市等级的差距。十分相似地,家乡扬州不失为另一个对照。同样以如画的风景闻名,却没有高楼大厦和工厂滚滚浓烟的烟囱加持而籍籍无名。仅仅由于经济而形成城市间的鄙视链,也许是陈旧而有些片面的。为了人类未来更好的生活,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没准儿在这点上竟是杭州多想了一步。
我们一心一意地追求着漂亮的GDP成果,却忘了最初始的,人类共同的追求。
金芷晗 3.19 绍兴
出杭州,前往绍兴古城。一如既往的人字青瓦屋顶层层叠叠,白墙,青山渐隐,毛竹高高地,在晨风中轻轻颤动。江浙一带的人文地理,总还是大差不差。可绍兴承载着自己的故事,在这片土地上经历过千年风雨,使得她蒙上一层似乎看尽了沧桑的、安详的平静。
鲁迅故居,是同绍兴相识的第一站。十九世纪末的晚清宅门,被粉饰和装修,尽量做美化和还原。也不知那些砖瓦和歪着脖子到处乱长的桂树,女贞,到底年方几何了。阳光细细碎碎地漏下,掉到水缸里。以及盆景一二,整个空间宁静,构图和谐。迅哥儿的童年就在这里度过。想想时光流逝变迁,而脚下的土地竟仍是鲁迅先生踏过的一方。
而下午拜访的兰亭又是一番景象。山水间,建筑星罗棋布,隔两步见一碑,反射着兰亭的文化底蕴。“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一笔一画灵动生姿,与山水呼应着,浑然天成。石头在水中的倒影深沉平静,只有阵阵的涟漪,透露着千年的思绪暗涌。
文化带给绍兴的究竟有多少,没有人清楚,毕竟积淀非一朝一夕,难于见证,可文化这东西不是物件,不可用物质衡量。只有身临其境,非常玄妙地,让它触及你灵魂的某个拐点,那是人类存在的证明。有人说,天地变迁世事无常,事物总有个更新迭代,“没有什么好可惜的。”凝聚了古人汗水的文化如同渡渡鸟和旅鸽一般逐渐消逝在历史的长河,真的不可惜吗。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我们又在依靠着什么,才能寻到灵魂歇脚的地方;都市的水泥森林中,我们的子孙也需要看到一朵玉兰,开放的姿态。
3.19日游记点评:
这篇文章总体不错,句式较短,文笔清新,从技术上讲,有这两点,就已经很好了。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写作的心态,心态很放松,这个也很重要。心态放松地去写东西,才会有一些灵感出现。这篇游记还是比较有灵气的,有一些句子比较出彩,比如鲁迅故居的阳光,文章末尾提到的白玉兰;兰亭处石头在水中的倒影等等
好的不多说,主要谈不足。
第一个不足就是还能看出一点学生腔。比如第一句“从杭州到绍兴”;然后第三小节的“第一站”,第四小节的“下午”,这些话其实都不用交代,读者并不关心你是从哪儿到哪儿,也不关心你是第一站还是第二站还是第三站,他关心的是你所看到的东西。以上这些就是学生腔的一个标志。
第二个不足可能是过度松弛,写文章是要松弛的,但是,不能过度松驰,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构思的时候应该是严谨的,但是写的时候是松弛的,当然整篇文章是有构思的,大的框架方向也还可以,但是离好文章这个是构思还有一点差距。
两个重点描写的部分——鲁迅故居和兰亭。可以说鲁迅故居部分写的比较零碎,而兰亭,很难看出写出了一些什么东西,就是读者对这两段不会有太多的感觉。
从构思上看是想写文化的,但从文章看,它实际上是缺少一根线,把这个两个地方贯穿起来。
从结尾看,是想写对文化消亡的一种感叹,不一定讲的是传统文化,因为上面写的两个人,一个是王羲之,一个是鲁迅。王羲之那边可能存在的传统文化多一点,鲁迅他本身其实还是有点反对传统文化,那么,就这点,其实从结论看,很难看出到底想说什么。
其实这两个人物之间关系的处理,是可以有很多种方式。比如。王羲之,他本身是琅琊王氏的世族子弟。在西晋向东晋转换的时候,从北方到了南方,到了绍兴,这在当时来讲,他是从西晋南迁,到这个南蛮之地,其实是带来了先进的文化。这是一种文化的迁移,那么这种文化的迁移经过千年的积淀,又培育出像鲁迅,周作人等一大批绍兴文化人。
这个是可以作为一根线来写的,这样写可能更深刻。但是孩子的知识积累可能不一定能够支撑这样的一种描述,那也可以抓小的地方,比如王羲之的书法和鲁迅的书法,都是非常好的。那么从这点也可以去写。
如果书法比较抽象,不太好写,你可以写什么呢,可以写王羲之的文风和鲁迅的文风,对吧?王羲之的文风是一种感慨人生。人生苦短,而且从王羲之大量的书信中可以看到,他是对那个时代有很深的悲痛在里面的。鲁迅是对整个社会保持着一种战斗姿态,那么,这两个人之间也是有关系的,这样一个关系也是可以写成一篇文章。
同时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写文化人的一种风度,王羲之东床坦腹,风度翩翩,鲁迅属于比较冷峭的那种斗士,我一个也不饶恕的那种人。当然他也写过《论魏晋的酒与风度》,这是跟王羲之有直接联系的一本书,那么。从这个角度也可以挖出东西来写。
当然,还可以跳出文化写人生态度,两人都生逢乱世,一个出世,一个入世,但都在历史上留下痕迹,触景要生情。
如果是从这样几个点进去,而不是说就是眼前所见来写。散文,你不想开去写就显得浅了。两个人物都想开去,同时还有一个根线贯穿其中,再加上一种松弛的写作状态和精练文笔,这将会是一篇非常好的文章。
最后送一句话:才情后面是学养,学养后面是孤独,没有学养和孤独,徒有才情,是走不远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