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葱包桧儿丨值得“再来两个”的杭州风味

葱包桧儿丨值得“再来两个”的杭州风味

作者: 相听不厌_情感 | 来源:发表于2020-11-27 14:29 被阅读0次

    没有吃过葱包桧儿,就不算到过杭州。

    上学时看书上写的葱包桧儿,不知为何物,总觉得单从名字上联想,只是一道“桧”制的菜肴,没甚稀奇。

    后来到杭州参加工作,老同学请我吃了小笼包、东坡肉和西湖醋鱼等,问我:“你还吃得下葱包桧儿不?”

    我是个“吃饱了也要再喝点汤溜溜缝儿”的人,心想着只是加道菜而已,害怕了不成?

    他带我七拐八拐,钻进一条胡同,指着远处街角一对摆摊的老夫妻说:“如果不是老杭州,你真找不到这处。”

    他要了一对,我捏起来几口下肚,他看着我已经溜圆的肚子问:“怎么样?”

    我说:“再来两个。”

    葱包桧儿其实是一道点心,价钱不贵,做法也简单。

    把油条和小葱裹进摊薄的面饼里,在铁锅上压烤或油炸至饼皮脆黄,最后配上甜面酱和辣酱。

    但简单的事情用心做,总能在平淡的味蕾上开出花来。

    讲究的小食摊主必须要用现烤的葱,趁热卷进皮子里,压扁的力道要不轻不重、煎烤的火候要不文不武。

    所谓“度”的把握,在这道小吃食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尤其是冬天的街头,咬上一口刚出锅、又香又软的葱包桧,感受葱香、面香、油香和酱香在唇齿间的交汇,仿佛整个人都被治愈得妥妥帖帖。

    这可能是很多杭州人小时候的记忆,所谓老底子的味道最落胃。

    中国人喜欢赋予饮食以文化,用口口相传的故事给食物增添除了色香味之外的温度。

    事实上,葱包桧儿名字里的“桧”并不是烹饪技法。

    南宋末年,金军入关,岳大元帅精忠报国、临危受命、捷报频传,但丰功伟绩最终却沦落于奸人的话柄,英雄最终陨落于杭州风波亭。

    百姓无不痛心疾首,当时杭州有位点心师傅,拿面粉捏成了两个象征秦桧夫妻的面人,扭成一股,丢进油锅煎炸,以解心中之恨,还起了个名字叫“油炸桧儿”。

    一时之间,一阵“杭儿风”刮起,这道小吃也开始风靡。

    后面还出了升级版,不仅要炸“桧”,还要煎烤之。

    如果不是后来偶然间从书上读到这段典故,还真难以想象,这么小又妙的点心身上,竟然负担了这么重的历史典故。

    卖葱包桧儿的,在街边支一个小摊,一口乌黑又扁平的大锅,手里铁铲把锅沿敲得当当响,嘴里不闲着,用清脆的杭州方言喊着:

    “来,葱包桧儿好哩,葱包桧儿吃哩!”

    周围一群男女老少,伸着脖子,手里提溜着豆浆、牛奶、保温杯,眼巴巴地等着葱包桧儿出锅之后搭配着吃。

    别有一番市井里的踏实与日常。

    吃过葱包桧儿的人会打趣说,它是迷你版的煎饼果子,也不无道理。

    纵观各地美食,如果较起真来还的确皆有相似之处。

    但不可否认的是,同样的东西,换个地方、换种心情、换个烹饪的手艺人,那又是另一种风味了。

    在今天,南北食货都能在网上快速买到,躺在方方正正、大大小小的纸盒子里,奔向你的厨房。

    但我总觉得,真正带着地道本味的食物,还是得亲自到当地去吃,从塑封袋里取出来的终究是少了点灵魂。

    《风味人间》里说:“不同的地理条件,造就人类千姿百态的生活方式。

    中国,拥有最富戏剧性的环境和气候,从荒漠到平原,从山地到海洋。

    人们因循自然,从食物中获取能量;竭尽才智,用美味慰藉家人。

    让我们穿越四季,跨越山海,开始一场,采集风味的旅行。”

    所谓的风味,或许正如葱包桧儿这样,不起眼又一尝难忘,需要你“穿越四季”的诚意和“跨越山海”的决心。

    End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葱包桧儿丨值得“再来两个”的杭州风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vexw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