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浪潮》故事发生在教室,文格先生是一位很有激情的高中老师,他教授的课程是“独裁主义”。
他并没单纯地说教,而是角色扮演成教室里的“老大”——核心统治者,所有的学生成了听命于他,开始了为期一周的“独裁统治”。
上课前,文格先生和学生做放松动作,他们集体跺脚,找着步调一致的感觉。集体就要求的是统一!统一的穿着、统一的标志、统一的问候手势。
在接下来的一周里,文格先生的课堂变的井然有序了。学生也似乎找到集体的感觉,许多懒散的现象不见了,代之而来的是一种集体蓬勃向上的激情。
随着故事的发展,就像一辆高速行驶刹车失灵的汽车。渐渐地集体变成了狂热,有序变成了盲目。
因为要统一着装白衬衫,一个学生甚至把其他的衣服统统烧掉。学生的行动越发狂热!一夜之间把浪潮的标志贴满了城市,为了把浪潮的标志贴到市政大楼上,他们冒着生命危险爬了上去,简直疯了!
当初文格先生把这次实验定为浪潮,在一周的时间让大家实际参与体验独裁的含义——高度集中,行动一致,民主形成绝对的纪律。全部的思想集中成一个人的声音。
而代表这个绝对权利的就是独裁者,它就像浪潮一样席卷一切,统治一切!集体让学生们充满了必胜的信心和力量。他们依赖浪潮,最终又迷失在浪潮中。
经过一个星期的实验,一些负面信息让文格也陷入了矛盾,妻子也对实验提出了质疑。“你究竟是为了个人崇拜还是真正为了教学实验”
文格当初并没有想到如此后果,事情的发展让他无法把握了。他一直认为“学生们都是善良的,他们会遵循游戏的规则,会遵守社会的法则和课堂的纪律”
但是,现实却真的如同汹涌的浪潮来势汹汹,根本没有容你思考的机会,就把你卷了进去。
马克尔因为参加浪潮而和女友卡罗反目,甚至因此打了卡罗后,他异常矛盾而又自责。
他一个人跑到了文格先生的家中,他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那么做“自己明明爱着她,为什么为了‘浪潮’而又伤害了她”
文格老师也处在矛盾的深渊,为了浪潮,妻子也离他而去。面对痛苦而迷惑的学生,他没有更好的回答,他也需要思考了!
是呀,需要思考的又何止故事中的人物呀!现实中这个问题一样困惑着我们。如何把集体的力量发挥到极致,而又不迷失个体的差异。除了专制统治,就没有共性存在吗!
他最后的决定召集所有浪潮的人员,讨论关于浪潮命运的问题。
浪潮的成员济济一堂,他们都穿着白衬衫,整齐地坐在礼堂里,等待着他们的元首,或者说核心领导者——文格的到来。
文格出现了,一脸的严肃与果敢,那是一种威严与权势的代表。他首先读了几个同学写的参加浪潮后的感想。有的找到了平等,有的寻求到了温暖和力量,浪潮变成了他们生活学习中最重要的部分。
是坚持浪潮还是解散浪潮呢。很多人心里困惑了。
“浪潮该结束了!”经过一番深刻的反思,文格缓缓地说,算他心里也许并不这样认为。
"不!”面对如此突然聚变,台上的蒂姆不能接受。为什么要结束呢。文格的做法显然没有让大家信服。后来,蒂姆吞枪自杀了,是浪潮极度的狂热害死了他吗。
年轻人有时会很迷茫“他们叛逆,却找不到叛逆的方向,他们缺少一种激情,一种可以为之而付出,而无怨无悔的精神。”
最后,文格被逮捕,透过警车的窗户,他的眼神似乎有些迷茫。是谁的过错,谁又该为悲剧承担责任呢!
其实,每个人都会在时代浪潮中,如沧海中一舟,是无法把握前进的方向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