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开物质性的定义,在抽象意义上,词典对“门槛”给出了两种解释,而这两种解释又非常有意思,一曰,对事情的阻挡之意,二曰,达成某种目的的诀窍。
之所以不顺,是因为受阻,受阻必然需要诀窍,也正因为有了诀窍,也就可以冲破阻碍,如此看来,二者相辅相成。
那么,究其缘由,门槛何以产生?
为了便于探讨,我将门槛分为两类:第一种为社会门槛,第二种为自我门槛。
先说第一种,举个例子吧,某某单位招聘员工,要求本科以上。这是我们司空见惯的一条社会信息,那么,为什么必须是本科以上呢?本科生一定比大专生,或者其他人群懂的更多、能力更强吗?恐怕未必,当然,笔者并非否定教育的意义,教育对于个人、对于社会绝对是有意义的,但那是宏观上的考量,而非微观,换言之,具体到一件具体的事情上,一个具体的单位、一个具体的工作岗位,某某本科生未必胜任,可是,对于用人单位而言,在没有与任何一名新招收的员工长期接触、使用的情况下,如何作出任用何人的决定呢?
就是说,大学本科学历,这样的规定,未必是一个绝对合适的决定,但是,至少是一个明智,并且节约成本的方法,否则,茫茫求职人群,如何筛选,就成了一个问题,必须有一个看上去近乎“正确”的标准。
如同,当我们批判封建中国的科举制度是如何戕害古代的莘莘学子们的时候,我们可曾想过,统治者们又有什么样的方法来筛选人才呢?一个一个轮流试岗,肯定是不现实的,通过其他标准,有恐怕总会有人登高一呼,竭力反对,也可能远远没有科举考试来得更加公平、公正一些,至少通过寒窗苦读,每个人都可能在封建社会的不同阶级中获得身份流动的可能性。
再说当今高昂的房价,这是我不止一次提及的问题,先抛开价格不合理等等貌似有巨大争执的因素不谈,如同哈耶克说过:金钱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最伟大的自由工具之一。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单位分配房子是一种有限福利资源,既然是福利,意味着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同时获得,那么分配的标准就成了一个巨大的难题,按照什么标准来确定分配次序呢?岗位级别?家庭人口数?年龄?不管哪种标准,都会引起巨大的争执的,而金钱就相对简单得多,不管房价涨到什么程度,衡量获得房屋的唯一标准就是货币的多寡,只要挣够了钱,就一定可以购买到一套自己想要的房子。
是的,不管学历也好,财富也罢,这就像一个人的腿的长短,腿长者,轻而易举跨越门槛,腿短者,望洋兴叹,门槛只是为了隔离一部分人而已,正如经济学原理所说,价格并非促进消费,而是限制。
以上简单叙述了关于社会门槛的问题,接下来,我们讨论第二点,也就是自我门槛的问题。
自然规律也好,社会规律也罢,都如同一把剪刀,狠狠剪去它认为应该被淘汰的,阻挡住它认为不该进入的,但是,实际上,对于我们个体而言,我们面对这些门槛的时候,唯一能做的,只有不断达到门槛的高度,否则,只能在门外傻傻地望着而已。
而决定我们能否达成某种指标的影响因素又有哪些呢?甚至说得俗套一些,为何有些人能成功,有些人却总与失败相伴?
除去极个别的因素,譬如,有些人天生身体、智力有巨大障碍,或者拥有绝对的身份、物质的优势,绝大多数人,几乎是差不多的,没有谁比谁笨多少,也没有谁比谁的命运更加完美或是凄惨。
我个人是对所谓的成功学保持某种“敬仰”的态度的,对此,也不想过多评论,只是想从两个方面,做一个简单的剖析。
首先,在客观上,我选择的事绝大多数人的芸芸众生,他们的家庭、自我状况。几乎差不多,这时,只要通过努力,达成既定指标的要求,便可跨越那个门槛,虽然,那不同类型的努力总是极其艰辛的。
而另外一方面,也是我重点申明的,即心理上的门槛,这是比任何所谓的门槛都可怕的。我们赋予这个世界的一切事、一切物以特定意义,并且为了简化并获得生活的安全感,反过来,又用不同的事、物来印证自己生活的真实与意义,给于自己一种“安全”的指引,让自己活得那么安全、那么心安理得。而任何一个不如我们既往的想象、认知的,不论是往后的日子里被事实证明何等伟大,此刻便如同立即启动了警戒程序,将高高的门槛升起,以捍卫自己的领地,却不知,或许阻碍自己的,正是自己围起的,那好大的门槛,而门槛另一边的风景,完全超出意想不到的想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