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小白高效写论文2(中介分析)

小白高效写论文2(中介分析)

作者: 圆缺心理笔记 | 来源:发表于2020-08-13 19:57 被阅读0次

    我如今是个研究僧了,这一路摸滚打爬下来,深深感觉不易,大学时期就是享受生活,左手社团,右手恋爱,而研究僧则是左手论文,右手实习,日日与焦虑相伴。

    这里所说斗胆把这篇写出来并公之于众,但是并不像上一篇小白高效写论文那样有底气,因为上一篇是得到过学长和老师指点,并反复修改的。这篇论文,纯粹是我自己一个人孤独地摸索出来的(别问我为什么)

    所以大家参考即可,如果有问题,欢迎指正和交流。

    先给大噶推荐两本书,两书在手,天下我有。

    1.甘怡群, 张轶文, & 邹玲. (2005). 心理与行为科学统计. 北京大学出版社.

    2.吴明隆. (2010). 问卷统计分析实务:SPSS操作与应用.

    第一本书是帮助小白理解统计学,知道采用什么统计方法来解决你的问题以及还有什么注意点什么检验等。比如,我的相关部分有个三水平的虚拟变量:组别(1,2,3),发现相关做出来结果很差。于是我把相关部分看了一遍,发现类似的只有点相关,但是点相关是二分变量(1,0),是两水平的,所以我当时有考虑过把两个实验组合并,被老师否决后就只保留了一个实验组。

    第二本书是知道采用什么统计方法后,具体在SPSS上怎么操作,并且如何解释输出的内容。比如在P334独立样本t检验中,这本书就会告诉我们,先看方差相等的Levene检验,如果不显著(显著性>0.05),则看假设方差相等一行;如果显著(显著性<0.05),则看不假设方差相等一行。

    图1. 摘自《问卷统计分析实务:SPSS操作与应用》

    其实我还推荐另一本书,是我们统计老师推荐给我们的,不过我从来没看过,因为是英文的,,,,,英语好的小伙伴可以参考。

    Green, S. B. , & Salkind, N. J. . (2014). Using SPSS for Windows and Macintosh. Pearson.


    大概说一下我的研究内容吧

    实验一:单因素三水平实验,两个实验组,一个对照组。先是通过内容分析证明操纵有效,然后是通过操纵来影响心理,观察对因变量亲社会意愿的影响。

    操纵就是让被试阅读一段材料,想象自己置身于那个情境中,然后填写四个问题,这四个问题填写什么其实不重要,阅读材料+填写问题都是操纵

    实验二:对其中一个实验组进行中介分析。没错,就是实验一中显著的那个实验组。

    实验步骤:先让被试填写一些人口学信息,一个IRI-C问卷,然后进行操纵,再填写一些问卷(PTM,ECS)+亲社会行为测量(问愿意捐多少钱,结果不好,删除)


    一.数据分析部分(软件:SPSS 20)

    (一)数据整理与数据清洗(软件:Excel)

    极端值:平均数正负三个标准差之外的数

    1.数据清洗处理方式

    (1)平均数替代

    前者假设该极端数据不反映任务难度、加工深度等任何信息,仅仅是一个“意外”,这种情况下就可以用样本平均数来代替。

    在Excel中的数据计算,空的单元格不参与,也可以理解为是用平均数替代。所以,如果用平均数替代的话,只需要把极端值替换为空的单元格即可。

    (2)上限/下限对应的边缘数替代

    后者则认为该极端数据传达了一定的信息,可能反映了加工难度太高或者太低等。获得的所有数据是一个连续体,只是该极端数据远远偏离了平均数,但是偏离的方向和距离是有意义的。这时可以用上限或下限对应的边缘数值来替代。

    需要判断一个数值是否在范围上下限之内时,可用函数“=if(or(b3>上限,b3<下限),“”,b3)”。如果用边缘数据替代,就用相应标准(比如三个标准差)对应的上下限数据来替代,即用函数“=if(b3>上限,上限,b3)”和“=if(b3<下限,下限,b3)”

    具体的可以看下面两本参考书

    2.我的做法(比较简单,仅供参考)

    (1)求量表的总分(都是求总分的量表)

    (2)算平均值,标准差

    (3)算下限(平均值-3*标准差)和上限(平均值+3*标准差)

    (4)看看有没有低于下限或高于上限的,删除

    3.数据整理

    我就把原来量表的问题分为几个维度,我这个是不用因子分析的,因此就采用前人的维度,每个维度取两个英文字母,当然也可以沿用前人给的英文名,我这里就自己取了拼音首字母。反正是SPSS里面给自己看,到时候写到论文里还是要整理成表格的。

    例如:亲社会行为倾向量表-情绪的(QX),依从的(YC),利他的(LT),匿名的(NM),公开的(GK),紧急的(JJ)。然后每个维度下面的几个问题就标记成XX1,XX2。比如情绪维度下:QX1,QX2,QX3。

    如果需要的话,可以每个维度的所有问题都放在一起,然后计算各维度的总分。(好像就只有相关里需要)

    数据整理

    另外,我的自变量是组别(类别变量),我就放在了第一列,并且S组都标为1,D组都标为2,L组都标为3。。。不过后来我继续分析发现,应该把对照组D组放在最后/最前。这样标记方便SPSS分析。

    参考书:

    舒华, & 张亚旭. (2008). 心理学研究方法: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 人民教育出版社.P357-360

    甘怡群, 张轶文, & 邹玲. (2005). 心理与行为科学统计. 北京大学出版社.P257

    (二)预实验(内容分析)

    1.目的:证明操纵有效,也就是实验材料可以使用(必须显著)

    2.步骤:(1)每个组选择30个条目(我每个组大概70个条目c)

              (2)编码:给回答内容分类别,尽量穷尽、互斥、独立(类目建立三大原则)

               (2)数数:分析他们回答的四个问题的回答内容中,在该类别里出现了多少次

               (3)再找个异性帮你做一遍(需要一男一女的两人)

               (4)原则上两个人要好好商量不同意见的地方,最后取得一致意见,我实在太累了就直接取两个人平均值了

               (5)两个组: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比较均值-独立样本t检验),注意点见上面推荐书目部分。

                        三个组:方差分析(分析-比较均值-单因素ANOVA),详见《问卷统计分析实务》P339,我这里简单说一下。

    两两比较

    如果方差齐性,输出结果看上面方框的,如果方差不齐,则看下面方框的,我勾的是比较常用的,LSD要宽(xian)松(zhu)一点。

    PS:方差齐性=方差同质

    选项

    描述性和均值图是汇总表格写到文章里可能会用到(不用的话可以不√),方差同质性检验就是我上面说的那个。

    下面是输出结果

    方差齐性检验

    由于原假设是方差同质的,因此如果显著性p>0.05,则不能拒绝原假设,表示方差差异不显著,未违反方差同质性假定(两两比较看上面方框的);如果显著性p<0.05,则可以拒绝原假设,表示违反方差同质性假定(两两比较看下面方框的)。(好吧,我的数据结果好多都是违反方差同质假定的)

    多重比较输出结果

    输出结果根据上面方差同质性检验得知,积极情绪的方差齐性检验p=0.040<0.05,所以违反方差同质性假定,只能看最下面的Tamhane。

    有个小技巧(不管方差是否齐性,通用):直接看均值差(I-J)列,且只看正的+有(*)的。比如积极情绪这个,正+(*)的就是1比2&1比3,表示第1组的积极情绪显著高于第2组、第3组。

    3.这里有几个注意点,算是我的经(hu)验(shuo)之(ba)谈(dao)吧。

    第一,确定类别时,参考前人文献的基础上,根据现实情况进行修改。这里尤其要注意相似类别的区分,做成一个文档,把相似的类别用文字描述清楚(因为还要给别人)。如果一个编码涵盖多种内容的,分成了两三个编码(在原来作者给予的编码上进行删改)。这个过程可能就需要你编码至少编个两三次。

    第二,让别人帮你编码:

    (1)做成计分说明的文档:把所有注意要点和每个类别的解释、举例,相似类别的不同之处都撸清楚,如图1(如果找个主试帮你做实验,也要写成操作手册)

    (2)让对方先操作5条(我一共是有60条),这5条中有问题可以问你,双方取得一致意见。剩下的内容对方不得询问你的意见,需要自己独立编码。防止双方在交流时没有完全传达和接受到信息。(我就是自以为传达完信息后让别人编码,结果和我大相径庭无法沟通后,迫不得已调整了编码后重新让一个人编码)

    编码的计分说明(自制))

    最后的呈现结果是这样:

    参考文献:

    Cozzolino, P. J. , Staples, A. D. , Meyers, L. S. , & Samboceti, J. . (2004). Greed, death, and values: from terror management to transcendence management theory.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0(3), 278.

    Khoo, & Soon, G. . (2017). From terror to transcendence: death reflection promotes preferences for human drama. Media Psychology, 1-31.

    (三)实验一

    1.目的:与对照组相比,两个实验组的因变量更显著

    2.数据分析方法:方差分析

    不过我这个方差分析有点不一样,需要控制变量(不然就不显著了),控制性别、年龄、专业。。。。。等等,所以和上面那个就不太一样。具体也可见《问卷统计分析实务》P350,或者在网上搜“方差分析 控制变量”,跳出来就是了。

    操作:分析-一般线性模式-单变量

    在方差分析中控制变量

    由上面可知,固定因子中放自变量,协变量中放控制变量。然后就是右边的按键可以都点点看,和上面的方差分析类似,输出也是。这里就不多说了,可以看书。

    (四)实验二(中介作用数据分析)

    上面的研究结果显示,一个实验组显著,一个实验组不显著,我就选了显著的那个实验组和对照组凑在一起在实验二中做相关。

    下面是中介分析的步骤(有些在上篇《小白高效写论文里写过,就不重复了》)

    1.描述性统计:M SD等

    操作:分析-描述统计-描述/频率

    2.信度分析:内部一致性系数

    操作:分析-度量-可靠性分析

    可以直接写在实验材料的问卷介绍最后一句:本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为0.89。

    3.相关:点相关(自变量组别是二分变量:L组=1;D组=0)

    点二列相关系数就是当一列变量为连续变量时,另一列变量是值域为{0,1}情况下的Pearson积差相关系数。可以通过公式推导进行验证无误。因此,在SPSS中计算点二列相关的方法就是计算这二列变量的Pearson相关系数。只是需要注意的是其中的那列二分变量的取值范围必须是{0,1}。

    具体操作,可看视频:https://v.qq.com/x/page/w090741y4lj.html。视频介绍得很详细,最后结果分析可写:年龄和胆管结石的点二列相关系数为。。(正),说明年龄越大,更倾向于发生胆管结石(正相关),年龄越小,更倾向于没有胆管结石。

    其实我做的是偏相关,因为做相关的时候我需要控制变量——年龄,性别,年级等可能影响到结果的额外变量(不控制就不显著啊。。。)。就算是这样我的相关结果也不好,后来我又加了样本量结果才好一点儿,不过目前我还是相关部分只汇报X(自变量),M(中介变量),Y(因变量),因为下面的子维度结果还是有点不好看。。。

    相关(论文中)

    这里也有个视频,是偏相关分析+SPSS分析的: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MzE1OTQxNDgyMA==.html?spm=a2hbt.13141534.app.5~5!2~5!2~5~5~5!2~5~5!2~5!2~5!2~5~5!11~A

    4.回归分析

    (1)要把各变量进行中心化(中心化:各变量求完均值之后变量值减去均值),具体可百度。

    中介分析图

    (2)检验Y=cX+e中c的显著性

    操作:(由于我每步都要控制变量,所以我都是用分步回归)

    分析-回归-线性

    自变量中第一层放的是控制变量

    点击下一张

    第二层中的自变量才是自变量 结果输出

    由图知道,c——p=0.001<0.05,显著。β=0.254,SE=1.807

    SPSS中文版,beta值看标准系数试用版那个值

    (3)检验M=aX+e中a的显著性

    操作步骤同上,因变量改成中介变量M

    控制变量第一层,中介变量第二层 输出结果

    由图知,a的显著性p=0.04<0.05,显著。β=0.167,SE=0.766

    (4)Y=c'X+bM+e中b和c'的显著性

    第一层:控制变量;第二层:自变量+中介变量 输出

    b——p=0.000<0.05,显著。β=0.286,SE=0.173

    c'——p=0.004<0.05,显著。β=0.206,SE=1.741

    因此,a,b,c,c'全都显著,部分中介。(如果a,b,c显著,c'不显著则为完全中介)

    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值:ab/c=0.188

    中介效应=ab效应之间的关系:c=c'+ab

    注意:

    (1)SPSS做中介调节变量有个小插件:process。感兴趣的可以试试,可以在网上搜些教程用法。我看着很不错,可以我这里要控制变量我没研究出来就作罢了。记住:按照process插件时要按管理员身份运行

    (2)sobel测试

    如果a,b,c没有显著,要想证明中介成立可以试一下sobel测试,计算器如下,直接输入对应的值就好。

    https://mlln.cn/2017/10/10/sobel%E6%A3%80%E9%AA%8C%E5%8E%9F%E7%90%86%E5%92%8C%E4%B8%80%E9%94%AE%E8%AE%A1%E7%AE%97%E5%99%A8/

    (3)虚拟变量

    我这里有个组别,这里是一个实验组,一个对照组,因此设值为(1,0)影响不大,若是两个以上的虚拟变量在回归中的操作详见《问卷统计分析实务》P405

    简单说就是:

    实验组1:(1,0,0)

    实验组2:(0,1,0)

    另外,控制变量一般是定类数据,理论上控制变量需要作“虚拟(哑)变量”设置,但实际研究中很少这样做而是直接放入模型中,可能原因是“控制变量”并非核心研究项,所以不用考虑太过复杂。


    二.注意事项

    1.量表

    (1)使用之前一定要搞清楚:被试群体(年龄),特质还是状态,信效度,维度,计分方式(1-5计分?0-4计分?记总分?哪些正向计分,哪些反向计分)

    (2)怎么找量表:a.网上公开的量表

                                   b.使用该量表的学位论文(一般附在后面)

                                   c.查看心理测量的书,看看有没有需要的

                                   d.发邮件给量表开发者请求引用

    (3)怎样找量表编制者:介绍清楚来意,以及是为了科研使用不会用作其他

    国内:原作者编制者

    看该作者的其他论文有没有联系方式;通讯作者;哪个大学什么专业找找校友问问

    国外:可以用量表英文名称再用Google浏览器试试

    (4)如何做到——问卷/实验的目的:真正启动被试的心理状态

    宣讲实验目的,感召大家认真填写

    最好利用视频、图片等,增加被试的沉浸感,更容易启动被试心理状态

    (5)被试来源(大学生)

    最好是有一个平台,大家感兴趣去填写,全部都给钱。学院成立了一个被试招募群,有需要可以去群里发被试要求,符合要求的被试可以通过一个链接预约时间,之后在约定的时间到达指定地点即可。

    可以去一个班级里,一下子招一批,还可以宣讲一下感召大家填写。(一般找导师班级,或者同学做助教的帮帮忙)

    朋友圈发放也可以,收集起来还挺快的,不过最好全是选项题,或者也是看视频什么的。我还有论述题,这个如果被试不认真的话就会很影响实验结果,所以最好还是像上面说的要宣讲一下。

    我还找了一个某高校的风云人物哈哈哈,就是一个大社团的领导人物,具有极强的领导能力和人际关系能力。让他帮忙发一下问卷,就得到了很多数据。

    如果是熟人之间一个个私戳让他们去做,可能心理不太一样。

    (6)被试群体

    仅个人观点。

    根据前人研究和量表要求选择被试群体,一般最好的是大学生,给钱就能招募很多。我的被试群体其实18-25岁就可以了,不过大部分都是学生,所以干脆就只招募学生了。如果我手上有很多符合要求的已工作的人,或者一些还是学生,但年龄偏大的博士也可以加入,但是我并没有,就不要让那么三四十个数据来污染我整体的数据了。因为如果越多元的话,可能影响结果的额外变量就越多。

    其次是中小学(对于我来说),因为我导师可以帮忙联系学校,一下子就好几个班,不过也是要给钱的。

    再次就是中年人,因为他们比较忙,钱少的话不太稀罕,如果做中年人尽量做成问卷,找亲戚朋友发放。

    最后就是老年人了,主要问题是沟通问题,老年人一般文化程度略低,还只能听+说方言,有的老年人耳朵还不太好就很麻烦了,甚至有的老年人有阿尔兹海默症什么的。上海的老年人还好一点,做成问卷的话可以让他们自己填,大多数还是识字有文化的,不过也可能是只有那些本身有文化的人更愿意积极参加这类调研活动。

    2.预实验中一开始是比较两组的因变量的差异,但是我要控制变量,所以独立样本t检验不能做,我当时做了分步回归,方法同上面回归分析的第(2)步。如果p值显著,那么证明因变量有差异。


    三.为什么做这个研究

    这个问题是今天听蒲慕明院士讲的问可以人员的标准问题:你怎么想到做这个研究的?

    当然有一个原因是国内这方面做的人确实几乎没有。

    另外的,自己一直对死亡这方面的话题都很感兴趣吧。在写论文过程中也发现,这是一个属于实证存在主义心理学的范畴。存在主义研究四大问题:孤独,死亡,自由,无意义。而我对每一个话题都很感兴趣,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相比于世俗的现实而言,更希望追求人生的意义。

    而亲社会行为是我的价值观,也是我的目标,我很认可积极心理学的观点:注意决定现实。之前心理学一直研究变态心理学,但是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并没有提高多少,因此开始研究积极心理学,研究那些经历了糟糕的外在环境但依然乐观开朗,并且实现了人生幸福的人。因此,我也希望我的注意力在积极的方面。

    所以,这是这个主题吸引我的原因。

    如果说怎么想到写的,是之前做社心作业时读到一篇文献——Why Bother? Death, Failure, and Fatalistic Withdrawal From Life。是说:之前的研究证实了和死亡有关的思考会增加并促进目标奋斗,该研究利用目标监管框架(a goal-regulation)证明死亡思想将导致退出目标导向的活动,并产生一种对生活的宿命态度。

    是当被试被操纵成生活满意度低、回忆目标失败,对未来失去希望时,进行死亡凸显,会退出目标导向的活动(也就是不会努力去追求自己目标),甚至可能会抑郁、自杀。但是如果是生活满意度高,回忆目标成功,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人,会增加目标导向活动。

    所以,我当时又看到了死亡凸显促进亲社会行为,就想模仿这篇文献,以自尊作为调节变量,实验一:死亡凸显时,高自尊的人能促进亲社会行为,低自尊的人减少亲社会行为。实验二:操纵被试,让被试高自尊时亲社会行为增加,让被试低自尊时亲社会行为减少。

    但是,后来看了一些文献,发现死亡凸显与亲社会的文章已经很多了,并且死亡凸显假设中就说会增加寻求自尊的需求,因此逻辑不太对。老师又提出,自尊和亲社会行为离得还有点远,要我把调节变量改成共情。改了之后,又觉得不对劲,死亡凸显后增加的是自我保护需求,与共情的亲社会属性相差较远。

    后来,突然看见了死亡反省的研究,它是与死亡凸显不同的研究死亡心理的方式,是一种比死亡凸显更深刻、更具体、更冷静地对待死亡的方式,它唤起的是亲社会动机而不是自我保护动机。当时,就立马觉得,这个就是我想要的,那种富有人生意义,积极向上,又颇具现实意义的选题。最后,把共情从调节变量改成了中介变量。


    整个流程说来简单,但是一个人在漆黑的深夜慢慢摸索的路是很孤独的,整个选题我经历了差不多三个月时间,看了大量的文献寻找一个有理论意义、有现实意义、没有人写过,又是我可以搞定的选题,真的太难,太难,太难。

    四.写作过程中的个人经验

    (一)要有一个框架感。

    1.先列出大框架,也就是一篇论文的目录部分。这个过程可以参考各种学位论文,什么学校都行,多看几篇,选一个你觉得逻辑最清楚的稍微改革整上去

    2.想好小框架。最好是每段写什么,都列出来,之前我听一个老师的讲座就说他的学生做完这个步骤之后,都要给她看一下,没问题了再继续写。

    3.在阅读文献过程中,如果你觉得有某篇文献的某段/某句符合你的某个小框架,可以直接copy进你的论文,这个步骤可以一字不改地copy进来。(别震惊,继续看)

    4.然后继续做你的工作,比如准备实验材料,准备开题,或者就是在做第3步,做这些工作都需要你广泛阅读文献,当你读文献读了几篇,发现可以对之前某个小框架下的一段,甚至一句,有更好地、更整合性的表述,就把这部分改掉。底下画个横线,表示这段/句是我自己的东西。

    5.一直做第4步做到数据分析结束,把数据分析部分的文稿写好,给导师看,这时候把文献综述部分的非横线部分删除,再阅读文献,完成文献综述。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方法,在这过程中,我还是挺喜欢参考学位论文的,因为他们一般写得更细。尤其是梳理给理论的历史时,如果自己去找太费劲了,我就会参考四五篇提到该理论的学位论文,看他们如何梳理历史,然后再回过去搜他们反复提到的那几篇文献,再写入我的论文。

    (二)谨小慎微,步步有依据

    最好开题部分就要想好怎么处理数据。

    我是交初稿前一个月,我数据都分析好了,文献综述也弄好了给老师看,老师突然说我的中介分析有点别扭,因为组别是类别变量,只是相关而不是因果。

    “强行用中介变量的方法很容易被评委抓辫子的”

    “方法问题甚至比内容更致命,不能冒险”

    老师是很谨小慎微的,提出的建议也很关键。但我还是有点不甘心,就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在百度上搜索“类别变量 中介分析”,结果跳出来一个百度文库,我打开一看,是温忠麟教授的,非常开心(温忠麟教授是国内最有名的心理统计学方向的教授之一)。立马在百度文库上下载了文献研读,并发给了老师,还把关键句标黄发给了老师,表明我的作法没有问题。

    摘自《类别变量的中介效应分析 》

    老师回复说,

    “你能够检索到温老师的文章,太有参照价值,但一定吃透,仔细对照自己的自变量和文章中的异同关系,有依据,并沿着路径做,就不慌了”

    因此,我又把标黄区域提到的文献下载下来,两篇一起看,很庆幸,由于我的研究,自变量是类别变量,且是二分类别变量,所以就是我原来那个方法。但是如果有三组及以上的类别,就会复杂很多,再如果中介变量和因变量是类别变量,就更复杂了。

    最后,老师说“文章就是这么写的,小心谨慎,都有依据,数据则都来自于自己的搜集”

    其实现在我还有点心有余悸,因为的确我一开始选择这个方法时,没有考虑太多,只是沿着常规的中介分析就去做了,但是类别变量毕竟还是不同的。也幸亏有相关的学者在我写论文之前发表了这篇文献,不然真的要像老师说的那样舍弃中介分析了。那如果这样的话,我还不如当初在开题时再增加一个变量,组成3*2的方差分析呢。但是,现在肯定是不可能了。

    一言以蔽之,数据分析方法开题时就要确定,并步步有依据,不可冒险。

    最后的最后,如果有人要做中介分析,强烈建议研读参考文献中的两篇文献。

    参考文献:

    方杰, 温忠麟, & 张敏强. . 类别变量的中介效应分析. 心理科学(2), 217-223.

    温忠麟, & 叶宝娟. (2014). 中介效应分析:方法和模型发展. 心理科学进展, 22(5), 731-745.


    五.我遇到的问题

    我在写作论文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大的问题,我本来是实验一:论证死亡反思会显著增加亲社会意愿;实验二,对自己的死亡反思,对爱的人的死亡反思两个实验组都证明共情的中介作用,因变量是亲社会意愿。

    但是在实际数据分析过程中发现,实验一不显著。实验二中,相关只有点相关可以用虚拟变量,但是必须是二分变量,我当时是把两个实验组合并成一个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做相关,做出来数据也很不显著。并且两个实验组一个中介也不成立。

    与导师讨论后,导师觉得相关把两个实验组合成一个有问题,不能这样做。于是,导师是让我实验二就做个两个实验组与对照组,对因变量亲社会意愿的方差分析,我有点不甘心,因为之前为了这篇论文付出了很多心血,希望能够把它做好;也很担心这样太简单论文会过不了。(毕竟这两年特别严)

    关键问题是不显著,我想了两个方案:一是将P值定为0.1,这样对爱的人的死亡反思,和子维度的相关就显著了。二是增加被试量。相关不能两个实验组合并的话,我当时就想,那么就分开来,做两个相关,两个中介分析。但是我当时又愁对自己的死亡反思数据离显著还差得多,对爱的人的死亡反思倒是都在p<0.1,也可以认为微弱显著吧。所以,但是我两个实验组并成一个也是想让数据好看一点,因为对自己的死亡反思真的数据差太多了。

    突然,我转念一想,如果做两遍的话,其实意义不大,不然就做一个数据好看些的对爱的人的死亡反思的相关和中介就好了。我把这个成为激动人心的想法。于是把这些都和导师进行沟通。

    方案一p<0.1就认为显著直接被导师否决,于是我开始实行方案二,收了四五十人的问卷后,再做一遍,发现对爱的人的死亡反思的中介和相关都显著了,非常开心。于是很快把数据分析好了给导师看了。

    从这件事中,我领悟到了之前一个老师做讲座中说的,她做研究时总有个B方案,也就是说,她会两个研究一起做,一个不成还有另一个 在。

    我之前看女大学生中共情对自我中心和利他行为关系的调节作用(林沐雨等,2016 ),就有这种感觉,因为这篇文献中做实验是(1)先让被试完成40分钟注意测试,给被试30元(2)用一个号称是记忆测试的材料来唤起共情(3)显示一个福利院捐赠的信息,被试可以按照意愿将被试费放入旁边的捐赠箱(亲社会行为测量)(4)询问被试是否愿意花一些时间去帮助募捐(亲社会意愿测量)(5)状态共情操纵检验(6)询问实验目的。

    我当时看这篇文献时就觉得那个注意测试应该是另一个研究准备用的,相当于招一次被试,花一份钱,把两个实验给做了,真的是设计得很精妙。

    参考文献

    林沐雨, 王凝, 钱铭怡, 赵晨颖, 徐凯文, & 官锐圆. (2016). 女大学生中共情对自我中心和利他行为关系的调节作用  . 心理科学(4), 977-984,共8页.


    这就是我的硕士毕业论文啦,由于是自己喜爱的课题,整个研究过程情绪还是可以的,尤其是完成之后。现在想来,最困难的还是 选题,如果是研一的学生,还是希望能够早点开始准备,不要像我每次都赶在最后一个月。

    祝大家论文顺利,数据显著,早日毕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小白高效写论文2(中介分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vgjf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