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两篇著名散文《荷塘月色》和《绿》是在高中同一册学习的姐妹篇。我现在回忆起来,还是唇齿留香。
虽然是不同的文章,但作者是同一位,因此我这次重读,竟然找到了一些相似点。
一、开头与结尾都是首尾呼应的。
《荷塘月色》是从家里走出去,又推门回家。
《绿》是重复句式,首尾都用“我第一次到仙岩的时候,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二、文章都在开篇点出了全文情感基调。
《荷塘月色》侧重于心情颇不宁静,郁闷。《绿》的情绪点是惊诧。
三、文章语言清丽,文笔优美,修辞手法多样。
当年学习的时候,比喻、拟人、通感、排比、引用之类的修辞是老师讲课的重点呢!对荷塘与绿潭的描写名段,早已经深深烙印于心啦!
四、按照时间和空间顺序描写,移步换景。
两篇散文都是顺叙,或者说平铺直叙的,没有拐弯。
《荷塘月色》是作者从家里出来,走小路,远观荷塘,走近荷塘,直到回家,沿路的风景如杨柳、路灯都一一描述。《绿》是一路走,一路看,远看近赏,无一不细致,无一不形象。
对事物空间顺序的描述,值得我再读一百遍!
五、动静结合。
描述景物,离不开动静结合。静有静的姿态,动有动的活力。相当于我们有时在看一幅广阔的画,有时在看一个动态小视频,有时又是一个单独的镜头特写,各有各的美。
我们看得目不暇接了,作者却在一边游刃有余,有条不紊呢。
六、两篇美文都是形容词极多,并且摇曳多姿,把文章点缀得如出尘脱俗的仙子,回眸而笑。
我突发奇想,有时间把两篇文章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等按词性摘录下来,设置成两种颜色,再按照声母排序,看看这两篇文章用词有多少重叠。
我大概在五年级的时候,也曾经买过当时非常珍贵的塑料皮本子,回家抄写好词。那必是和蔼可亲的语文王老师,怀有敬业之心,不断提倡的结果。
这个本子积累了多少词汇呢?我已经毫不记得了,但在积累过程中,有迷茫还是记得的,不知道有什么用,怎么用,最后放弃积累,也大抵是这个原因吧。好比珍珠没有珠链,铜钱没有钱串子。零零碎碎,头脑杂乱,无章无序,除了老师的号召,再也没有方向与动力。
学校里,老师很难有精力去细细点拨每一个学生的文章,这是师资力量薄弱决定的。很多老师的做法是点评几篇优秀作文,这样很小众。
如果早早遇到无戒写作班,嘻嘻,我会坚持么?当然,一定会的!有人陪伴,有人裹挟,有人点评,何其快乐!感谢网络发展,让我们远隔万水千山能够找到同道中人。
提高词汇积累,我打算在简书上分门别类建立不同的题目,百度搜索、文章阅读之后复制粘贴,闲暇之时抄写好词好句。
心理学中强调,人人需要三感:存在感、优越感、成就感。
当我在写作中找到趣味,找到三感,过去所认为的枯燥无味的事情就会具有磁场,吸引我不断投入呢。
后记:今天,我的收获特别大。因为看《文心》中关于远近法的解释,勾起了我想细细了解学习的欲望。百度之后,意外发现基本的二十种文学表现方法,如获至宝:
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描写、感官描写、故意误会和巧合、象征、悬念、伏笔、铺垫、渲染、衬托、照应、对比、夸张、抑扬。
最后十一种各两个词,我总结为:象悬伏铺垫,渲染托照应,对比夸抑扬。
以后有时间,我会仿照两篇文章练笔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12920519/389df6604e7dd341.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