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诗人张若虚的古体诗《春江花月夜》有“孤篇盖全唐”的美誉,晚清文学家王闿运品评其人其诗,称“孤篇横绝,竟为大家”。那么,《春江花月夜》“孤”在何处呢?
![](https://img.haomeiwen.com/i20434843/e0419fc068562aa0.jpg)
一是意境超远。《春江花月夜》开篇十句,紧扣题旨,选取“春江” “潮水”“海上”“明月”“芳甸”“花林”“流霜”(下泻的月光)“汀上”“白沙”等意象,大笔如椽,巨细无遗,动静结合,描绘出万里明月千里春江的美妙图景,营造出阔大、澄明、雅致、静谧的意境,非常有感染力。接下来写江月悠远的历史,表现自然恒常,人类永久的哲理。空间和时间叠加,描绘出超迥的四维图画,以此为背景来表现离愁,凸显人性人情的长久,使离愁的典型性得到强化,使诗歌具有哀而不伤的美感。表现离愁,却呈现雄奇之象,这正是本诗横绝历史、傲视全唐的关键;它似乎孕育了盛唐气象并且预示盛唐气象的必然来临。于是,至今读来,仍觉豪气填胸,感人肺腑。
二是视角独特。以全知视角写思亲怀远,既写游子——“谁家今夜扁舟子”,又写思妇——“何处相思明月楼”,以历时态的画面融入思妇游子的情感,将思乡怀远的情感渲染得浓烈而充分。相形之下,王昌龄的《闺怨》写思妇怀远,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写游子思家,都是名篇,却要单薄得多。
三是情景交融。“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写见月引愁,“玉户帘中卷不去”写卷月驱愁,“捣衣砧上拂还来”写拂月去愁,“愿逐月华流照君”(“流”是周遍之意,网上翻译均错)写逐月化愁,“落月摇情满江树”写落月加愁,将离愁和月色有机融合,如盐着水,浑然无迹,几臻化境;又以“落花”“江水流春”轻笔点染,更觉文题照应,浑然一体。相较于《闺怨》的触景生情,《春夜洛城闻笛》的闻声起情,实在高明了不知多少倍!
四是借象明理。《闺怨》《春夜洛城闻笛》写景抒情,叙事成分较少;同为古体的《采薇》有较多的叙事成分,也表现了思家怀远之情,但没有涉及哲理;宋诗中有较多的哲理诗,但抒情色彩较淡。能够将叙事、写景、抒情、议理有机整合为一体的诗歌非常罕见,这也是本诗的独特之处。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诗歌的议理和形象有机交融,属于典型的形象化议论。
总之,本诗描述春江花月夜壮丽、清雅的景象,抒发思乡怀远的离愁,传达自然恒常、人类永久的哲理,意境宏阔,情感缠绵,哲理深刻,手法独特,被闻一多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确实当之无愧。
附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