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网络发展,网络小说成为网民重要的消遣之一。因此,在这个文学没落的时代,网络小说的写作者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团队。就如最近阅文集团合同变更事件,影响到的网文作者竟然达到810万。谁能想到,有这么多人在写小说?
网络小说不同于真正的文学意义上的小说。文学意义上的小说,是一种技艺,部分源自天赋,部分来自训练。
不过,关于写小说能不能训练,现在很多争议。
例如爱尔兰作家、影片《水晶男孩》的编剧,布兰登·贝汉,曾受一所美国名校邀请,就自己的创作手法发表午后演说。
他是一个酒鬼,迟到了45分钟才醉醺醺地赶到现场,然后含糊地问:“现在,所有想当作家的人举手。”
几乎所有人都举起了手。贝汉看着这一大片密密麻麻的胳膊,流露出厌恶的表情。
“那好吧,”他说道,“回家往死里写吧。”说罢,他摇摇晃晃地走下台。
这是一种很典型的观点:写小说不需要技巧的指导,你只要埋头写就好。
与此类似的话,是萨默赛特·毛姆所说:“写小说有三条原则。不幸的是,没人知道是哪三条。”
但是,在欧美社会,创意写作班却非常流行,很多作家就是在创意写作班的指导下开始了写作之路。
英国学者理查德·科恩,就是一个创意写作课的教授。他曾任英国知名出版社哈钦森、霍德与斯托顿的出版发行总监,井创建了理查德·科恩出版公司。有多本经他编辑的作品荣获普利策奖、布克奖、科斯塔奖……超过二十本书曾位居英美各大畅销书榜单之首。科恩曾担任两届切尔滕纳姆文学节主席,井以客座教授身份在英国金斯顿大学教了七年创意写作课。
他认为,写作班当然不能教出一个托尔斯泰来,但恰当的指导能够使学生少走弯路。例如,创作初期的乔治·奥威尔是个笨拙的作家。二十四岁那年,他搬进伦敦的廉价住所,和著名诗人鲁思·皮特成了朋友。皮特是第一个看到奥威尔练笔之作的人,她发觉奥威尔的支字很笨拙,“就像奶牛在用火枪”。于是她经常和奥威尔散步,指出奥威尔写作中的问题。奥威尔的写作水平突飞猛进,终成一代大家。
理查德·科恩将他在金斯顿大学的授课内容写成一本书,就是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像托尔斯泰一样写故事——伟大作家们的创作历险记》(以下简称“《像托尔斯泰一样写故事》”)。最初他是想提供一些实用写作建议,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展开,他更多地讲述了伟大的作家是如何解决具体问题的。
作者指出,作家具有魔术师一样的魔力。优秀魔术师的特效及其让观众产生幻觉或转移观众注意力的手法,同伟大作家写作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曾经称赞托尔斯泰的著作是“托尔斯泰式完美无瑕的魔术”。
作者对托尔斯泰情有独钟,因此这本书主要以托尔斯泰为样板,结合其他大量的作家来分析的。
一、写作“就像谈恋爱,开头是最美妙的”
理查德·科恩指出,故事的开篇很重要。这也是很多作家的感受。
琼·狄迪恩说过:“首句难,难就难在你可能会被卡住,其余的文字都将从这句话中流出。等写下开头两句话,你的其他选择就全部消失了。”
作者归纳出故事开篇的三种形式:
其一,用“抓注意力式”句子开场的。这种写法不只是悬疑故事可用。例如,卡夫卡的《变形记》,第一句话是:“格里高尔·萨姆沙清晨从令人不安的梦境中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巨型昆虫,躺在床上。”
加西亚·马尔克斯说,读到这句话,差点“让我惊得差点滚下床,我震惊了……居然有人可以写出这样的句子”。
卡夫卡当然,加西亚·马尔克斯本人也创造过一个经典开篇,那就是《百年孤独》开篇:“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优秀的开场白不仅能吸引读者继续阅读,还能借机引出人物、基调和背景。
其二,“邀请式”开篇。故事以更轻松的节奏开始。如“世纪之交,在D省——”这种开头不想立刻抓住我们的注意力,而是慢慢地、献殷勤一般邀我们进入作者的世界。
其三,开篇旨在诱导读者,通常靠声音语气或独特的形式来实现。抓注意力的句子和邀请式开头也可能让读者着迷;邀请式开头能加速我们对小说感兴趣的过程,但从定义上来说,无法快速地抓住注意力。
经典案例就是《洛丽塔》,这也是一个极其经典声音式的开篇:
“洛丽塔,我的生命之光,性欲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洛—丽—塔:舌尖向下三阶到上颚,在牙齿上。轻轻击打三下。洛—丽—塔。”
每部小说都像一段旅行,人们需要一个起点。每个作家各有绝招,但均为孤例。所以,没有定法,但一定要努力使自己的开篇有摄人心魄的魅力。
二、如何塑造人物
小说和故事的区别就在于塑造人物。故事的重点是事,小说的重点是人。能够塑造出一个栩栩如生、人们把它当做真实存在的人物,才是小说家的成功。
例如,狄更斯的书迷们对《老古玩店》(最初是系列发表)中小内尔的命运备感焦虑。1841 年,6000名读者冲向纽约城码头,冲着可能已经在英国读过完结篇的到岸水手大喊:“小内尔活着吗?”近年来,每逢《哈利·波特》系列书发行的日子,书店的长队就排到了街上。
那么,该如何塑造人物呢?
作者指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几乎所有小说家都曾以个人经历进行创作,只是借鉴程度不同而已。一些作家将认识的人放进小说,只做微调或毫不掩饰。据说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中的人物都是自己家庭中的成员,他本人也说过,每一个人物都不是虚构的——都源自他的熟人。
在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安娜·卡列尼娜》中,有一个经典的场景:
三十二岁的地主康斯坦丁·列文,第一次向18岁的基蒂小姐求婚。基蒂(又译为吉娣)直接拒绝了他,说自己是不可能嫁给他的。
那时基蒂认为自己和英俊的阿列克谢·伏伦斯基伯爵彼此相爱,且伏伦斯基很快就会向她求婚。然而,伏伦斯基将他和基蒂的调情视为儿戏,转而追求安娜。
后来,列文和基蒂的一位同辈亲戚巧妙地让他们聚到了一起,在某家会客厅中碰面,并有机会独处。基蒂走到牌桌前坐下,拿起一支粉笔开始在绿毡子上画圈。他们沉默许久,基蒂的眼睛“闪着柔光”。
列文从她那儿拿起粉笔,写下“w,y,s,i,i,i,w,i,i,t,o,a”。它们是这句话的首字母:“When you said 'It is impossible, was it impossible then, or always?”(当你说“这不可能”,指的是那时,还是永远?)
基蒂猜出了字谜,也写下:“t,i,c,n,a,d...”
列文立刻读懂了:“Then I could not answer differently.”(那时我只能那么说。)
他羞怯地看着基蒂:“但是——现在呢?”
“看这里。我会告诉您我的愿望,我迫切的愿望。”她迅速写出了这些首字母:“t,y,m,f,a,f,w,I,p。”意思是:“That you might forgive and forget what took place."(您可以原谅我,忘了发生的一切。)
他手指颤抖,抓起粉笔,用力写下这些词的首字母:“I have nothing to forgive and forget. I have never ceased to love you.”(我没什么要原谅和遗忘的,我对您的爱从未停止。)
通过这个粉笔游戏,一对恋人完成了求婚。
而事实上,这场粉笔游戏正是现实生活中托尔斯泰对索菲娅·别尔斯求婚的翻版。
在主角列文身上,托尔斯泰投注了自身的特点。如列文坚持给未婚妻看他记录着少年时期寻欢作乐的日记,源自作者的亲身经历。列文的性格,如感情炽烈、深沉、关注平等、热爱乡间生活等,正是托尔斯泰本人的写照。
中国最伟大的长篇小说《红楼梦》,人们普遍认为,就是曹雪芹对自身没落家庭的写照。
三、如何描写xing爱?
最令我吃惊的是,作者也讨论了xing爱描写的问题。
这不仅是处于文学评论边缘的主题,也是大多数写作指导书很少探讨的。
xing爱究竟该怎样写?究竞该不该尝试?不同小说家的处理手法千差万别,从塞缪尔·理查逊所谓的含蓄,到约翰·厄普代克刻意为之的开放描述,作家们或避开直观描写,或想方设法围绕感官来写。
在大部分优秀小说中,描写xing爱活动本身不是终极目标,而是用来刻画人物、讲述故事。
或许,描述肢体亲密接触的确会令人尴尬,但作者认为作家们应该试试。
事实上,很少有作家能够把xing爱写好。作者指出,约20多年前,《文学评论》设立了“最糟糕xing爱描写奖”。
时任编辑奥伯伦·沃宣布,描述xing爱最糟糕的作者将获得年度大奖,这一奖项旨在“让人们关注当代小说中粗鄙、品位低俗且草率冗余的xing爱描述,从而制止这种行为”。
结果怎样?我们所熟知的很多大作家都上榜了:托马斯·品钦、斯蒂芬·金、加夫·加西亚·马尔克斯、多丽丝·莱辛、巴尔加斯·略萨。
因此,2010 年,在切尔滕纳姆文学节的讲座上,马丁·艾米斯声称,写好xing爱是“不可能的”,该话题“很少有作家能控制好”。他引自己父亲的话说:“你可以暗示,但不能描述。这是由该话题本身的性质决定的。”
小结:向伟大作家学习,是写作者必须做的功课
不管作家能不能培养出来,向伟大作家学习是不可或缺的。这应是每一个作家的自觉。
我没有听说哪个作家是不爱读书的。正如古人所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小说写作也是这样的。阅读小说不仅是学习的过程,阅读伟大作家的文字还能够激发自己的创造力。
《像托尔斯泰一样写故事》这本书,就是向许多伟大作家(小说家)们学习的指南。关于开头,关于视角,关于抄袭借鉴,关于修改,关于叙事、关于结尾,等等,这本书都有很精彩的描述。
因此,对于写作者尤其是小说的写作者来说,这本书是一个很有针对性的学习指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