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

作者: 身边人吴晗 | 来源:发表于2019-06-28 13:23 被阅读0次

    每个时代都有快速增长的“神奇品牌”,他们在短短时间内,貌似逆风而起,所向披靡,增长惊人,譬如瑞幸、小罐茶等等各行各业当中的“增长明星”们。

    • 销售规模与市场份额的双重增长背后,到底是什么驱动因素?

    • 当下时代的品牌模式到底是什么?

    • 对比以往时代的增长模式,有何异同?

    • 快速增长的品牌们,还能够持续增长吗?

    • 新品牌还有机会能够快速增长吗?

    • 我的品牌怎么才能在这个竞争态势下拼搏出来一分田地?

    诸如此类的问题,每一天困扰着品牌前线的同仁们。

    当下品牌操盘的工作量对比过往时代多了10倍不止,不仅量大,难度也在加倍,已经不存在“一招鲜”的妙招。

    仅靠模仿其他品牌,容易找不到北。因为成功哪有表面那么简单?

    在解读这些快速增长的品牌案例之前,先来回顾一下HBG大渗透品牌增长理论:

    品牌增长=营销大渗透+渠道大渗透

    大渗透的3大前提=品牌独特性+持续投入+靠谱团队

    点击查看大渗透相关文章:

    90%的品牌其实不了解自己的顾客:5个颠覆性的顾客真相

    深度解析|HBG大渗透:品牌增长的本质真相

    品牌大渗透增长的3大前提:有钱、有人、够独特

    品牌大渗透增长在当下时代面临的3大挑战

    无品质,不品牌;无渗透,不增长

    深度解析|HBG大渗透:品牌增长的本质真相

    品牌大渗透增长的3大前提:有钱、有人、够独特

    品牌大渗透增长在当下时代面临的3大挑战

    无品质,不品牌;无渗透,不增长

    千变万化的品牌增长,绕不过两个典型模式——渠道大渗透、营销大渗透。

    这两种模式往往是相辅相成的,只是在不同阶段,品牌因为自身基因、资源条件不同,会优先选择与自己基因与资源匹配的增长模式。

    往往在一开始,品牌会根据自己的擅长之处与资源优势,进行单点突破,单一大渗透。

    有的品牌创始团队是“渠道出身”,拥有相对丰富的渠道资源,那么自然而言,就会选择“渠道大渗透”的战术。

    有的品牌创始团队是“营销出身”,拥有相对有经验的市场经验,那么天然也会倾向于“营销大渗透”的战术。

    但是当品牌发展到一定阶段,一般都会殊途同归——营销大渗透和渠道大渗透,两条腿走路,两者缺一不可,而且不可间断,必须持续大渗透。

    比如饮料品类,可乐、百事、红牛、农夫山泉等等,无一不在持续进行营销和渠道的双重大渗透,并未因为自己已经做到市场份额第一而停止投放广告或渠道渗透。

    比如化妆品品类,如上增长飞快的新品牌,以及已经做到市场份额领先的老品牌诸如OLAY、欧莱雅等,同样并未因为自己的领先地位与市场知名度,而放弃营销大渗透和渠道大渗透。HFP就算已经投放完几乎所有的微信公众号,依然从未停止投放,持续不间断的进行营销大渗透。

    比如手机品类,小米,VIVO、OPPO、甚至苹果,都是营销大渗透和渠道大渗透齐头并进,并未厚此薄彼。

    比如小罐茶和瑞幸,并未因为自己的迅猛增长而放弃大渗透,依然还在高歌猛进,持续不间断的进行营销大渗透和渠道大渗透。

    瑞幸咖啡18个月上市,和小罐茶3年冲到20亿背后的本质规律是一致的:

    一方面,借助尽量多的大众媒介渠道进行营销大渗透。只不过,瑞幸更借助互联网手段、而小罐茶更借助传统媒介方式。

    另一方面,疯狂开店,拓展渠道。瑞幸咖啡店和小罐茶体验店的数量规模虽然不同,但覆盖区域,渠道大渗透的思路是一致的。

    到底哪种模式更优秀?更适合新品牌?

    也许在理论界,会引起诸多争议。但在现实实战中,这两种增长模式并无优劣之分,都能生长出优秀的快速增长的品牌。

    即便在当下互联网时代,人人都在吹捧电商和新零售的时代,我们也会发现,有诸多品牌还是采用传统的线下渠道大渗透方式,也同样增长起来,并迅速转型,通过线上线下全渠道的大渗透模式,搭配大营销渗透模式,突破10亿大关。

    所以,比较模式,没有本质性意义。

    原因在于,模式往往取决于我们的资源禀赋,我们的团队基因,而非我们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

    每个品牌会根据自己的资源与优势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道路。不一定别人的成功模式,就能套用在自己身上,大家的基因不同,资源优势也不同,大渗透的能力也就不同。

    就算是在营销大渗透的内部,也因为资源禀赋与团队基因不同,大家选择的大渗透路径也不同。

    比如,小罐茶在传统媒体营销上虽有优势,但却十分头疼如何利用新媒体营销方式,去渗透到更多年轻用户心智中。无论自己怎么努力,写出来的文案,还是带有浓厚的中老年干部气息。

    这两种模式往往是相辅相成的,而非相互PK的,当品牌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必须要做做到面面俱到,营销大渗透和渠道大渗透,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如果团队缺乏某一个大渗透的能力,就会影响品牌的持续增长。

    比如,我之前所经历的一个民企品牌,虽然在过去若干年里以渠道大渗透的方式,结合独特的品牌与产品设计,迅速做到10亿以上,但因为始终缺乏营销大渗透的能力,尤其是触达年轻消费者的营销方式,很快就缩回到5亿左右。

    几乎所有的品牌增长成败,都可以用HBG大渗透理论进行宏观解读。

    这就是HBG理论的简洁之美。它让“品牌增长”脱离胡里花哨的噱头型经验,从千变万化的执行细节当中抽象出来本质原理,让“增长”回归到本质,大道至简,常识至上。

    因为接近“常识”,所以许多企业即便没听过HBG大渗透理论,也早已身体力行,将“大渗透” 在实践中发挥到极致。

    譬如史玉柱早已在《我的营销心得》当中总结出来“大渗透”营销理论的影子,吴晓波老师的企业史当中还有无数案例也是在实践“大渗透”,《流量池》的本质依然是营销大渗透和渠道大渗透。

    也因为接近“常识”,所以品牌营销人员一般不太愿意相信,毕竟这是个乍一听不用动脑筋的理论。

    谁不知道有钱砸就好?

    谁不知道努力铺设渠道就好?

    但关键是没有钱如何大渗透?

    如何巧妙利用创意,去以小博大,刺激大曝光?

    如何做好产品品质,主动引起顾客口碑?

    如何去开拓渠道?

    这些问题当然重要。但它们解决的是“品牌增长效率”的问题,而非“增长规模”问题。仅凭一些提升效率的小战术,生是无法做到大规模渗透的,也很难获得品牌的大规模快速增长。

    所以,HBG大渗透理论的简洁之美,更在于战略意义,能够帮助品牌操盘手,在有限的资源和时间精力下,能够集中精力解决最核心的问题,而并非仅仅只盯细枝末节的要素。

    但是回到本质,大渗透的背后依然是“人”,得有靠谱的执行团队,当然更要有靠谱的Leader,才能保证战略落地,执行高效。

    操盘品牌,在当下时代,已经不仅仅是模式之争,而是人才之争。谁能提前圈到最优秀的人才,且保留住最优秀的人才,而非把人才当成成本,谁就能在激烈的品牌竞争当中,脱颖而出。

    快速增长的品牌背后,往往是一只无坚不摧的靠谱团队。当团队离开或者跟不上发展节奏时,往往就是品牌下滑的始点。

    回到本文一开头的几个问题:

    1.销售规模与市场份额的双重增长背后,到底是什么驱动因素?

    毋庸置疑,是渗透率的增长。无论是采用何种渗透方式,总之,归根结底,触达和转化更多的顾客,始终是品牌增长的第一核心驱动要素。

    2.当下时代的品牌模式到底是什么?对比以往时代的增长模式,有何异同?

    本质逻辑上并无差别,都是利用大渗透的方式,当然品牌本身也足够独特、产品本身创新不错。但当下时代对比过往时代,在大渗透的战术和方式上,显然不同。碎片化流量时代的营销难度,显然比过往时代更大。但便利性也更大。

    3.快速增长的品牌们,还能够持续增长吗?

    当下时代品牌的快速增长,往往是“流量驱动”。但流量的成本永远在上升,边际成本永远在下降,如何更高效率的利用流量变现,是决定品牌持续增长的要素之一。当然更根本,依然是大渗透的3大前提:有钱、有人、够独特。可以查看历史文章翻看详细解读。

    4.新品牌还有机会能够快速增长吗?

    当然有。中国市场规模足够大,市场差异足够大,需求永远都有,持续不断地挖掘新需求,或者升级需求,针对需求创造优质的品牌与产品,通过营销大渗透和渠道大渗透的方式,依然能够获得快速的增长。

    这里面的前提,依然还是有钱、有人、够独特。

    5.我的品牌怎么才能在这个竞争态势下拼搏出来一分田地?

    战略要聚焦和坚持,战术要扎实和面面俱到。核心战略依然是大渗透。但战术上,大渗透要拆解成不同的、丰富的工作细节,不得不每一步运营都要做扎实。

    所以又回到了本文一开始的感慨——当下做品牌的工作量翻了10倍不止,做品牌,不只是拼脑力和财力,而是拼体力、拼耐力。说到底,是拼团队。所以,管理和激励团队真的是重中之重,千万不可觉得团队是成本,而要用投资的眼光去看,投资团队和建设团队,是每一位操盘手最应该主抓的工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品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vpsc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