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2023.10.31,呀晚上9.59,记录今天。
今天周二,末日,七节课,上午三节信息,下午三节探究+1节课后服务,上午的能量中午刚补充完,下午第二节课已经快不行了。
今天下午三节探究,都是获取和加工信息的第二次课,3班效率最佳,另外两个班一头雾水,原因是班级同学上节课没有记录信息、课后也没去自己花时间找信息,反正这节课“半死不活”的状态…
所以今天我就换了一种思路,把目前的现状和应该要达成的目标都给学生,然后问2.5两个班,今天这节课怎么办?
我觉得其实这就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以往都是硬推,没资料老师给了看看就结束了,但这不合适,所以我就把问题抛给学生,该怎么办,2班同学快速给了两个方案,去电脑房查资料或先把已有资料汇总后再补充,同学们也很快做了选择,第二个方案大家都同意。
到了5班上课,同学的反馈明显消极很多(据说上一节体育课,下课了还被留着批评,全班同学是又累心里又不舒服),有学生提出,能不能这节课不上,休息会?也有学生说这节课能自习么?也有学生说,我走不动了,不想再走上走下……反正就是各种不想上课。
于是我把现在的情况说明(与2班一样说),接着5班同学给我的意见是,把这个内容跳过直接进入下阶段、把几个同学有的资料看看就当这个部分做过了、以及什么也不想就想摆烂…
于是我也同样把现状和预期达成的目标说明(即这个过程必须经历)后,同学们才正式进入解决问题的状态,思考怎么办,和2班一样,他们也提出,方案1 没带学习单的自己拿纸,一起去机房继续查资料;方案2 把现有资料汇总后面再说怎么办,以及我做了第三种方案,先汇总资料再查漏补缺。最终大家选择了方案3,并一起去专用教室继续下一步。
总体来看,这个获取信息的部分是非常困难的一个环节,总会因为各种原因而做不下去,但是我觉得这是个正常现象,当学生遇到这个困难时,怎么办,也许不只是我要思考解决方案,更应该让学生去思考,让学生尝试去解决这个问题,正如这次,他们解决的很好,但是问题是不断在产生的。
在课堂中,2班发展历史的小组由于人数过多导致汇总信息无法推进,有人不愿意分享自己的信息、有人不愿意听别人的指挥、有人不想和某某一起等各种原因,到下课时小组都没做什么,于是我把所有小组同学叫到一起,把问题说明“小组人多,效率却最低,怎么办?”有同学马上提出,我想和xx一起了解灯的起源,几位同学马上形成了小小组,接着另一位同学提出“我想研究灯是怎么变化的”,于是我问“谁愿意加入她这个小组一起查资料”,马上有人自动分组,就这样一个主题小组下又形成了几个小小组,更具体的开展信息获取。这个过程我是一个组织者,不是解决问题的人,也不是决定谁去哪里的人,学生根据自己的性格和想法进行分组,这个过程我个人觉得是很自由的,当然这也体现了问题解决。
今天下午的这个经历,谁来解决问题,我觉得这件事我好像摸到了感觉,以往都是我看到问题我解决问题,但是现在是学生发现问题,我组织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相当于我把问题重新抛给学生让他们解决,我不省力,因为要花时间组织人,但是我不解决问题,从某种角度看,我也省力了一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