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科比是我记者生涯的起点。
我没有采访过他,平时也不关注NBA,确切说对篮球不感冒。但是科比这个名字,却如水泥一般牢固地嵌入我的脑子里。他的名字伴随我接下来10年的记者之路。10年前,当他已经是众人公认的乔丹继承人时,大马路上随意问一个路人:科比是谁?没人不知道答案。
但可笑的是,我竟然不知道。
最要命的是,问我的这个人,是我的面试官,决定着我能否入职这家学新闻的毕业生挤破脑袋都想加入的报社。
2006年的4月,同样柳絮飘飞,同样阳光炙热。与门口坐等面试、口若悬河对足球、篮球了若指掌的男生来说,我这一枚不懂体育、不看球的菇凉,在那0.001秒的时间,的确蒙圈了。
面试官又黑着脸问了一遍:你知道科比是谁吗?他大概看出我的冷场,几乎一丝冷笑挂在嘴边,就准备要判我“死刑”了。连科比都不知道的人,凭什么来做体育新闻?
然而事实是,几天后我收到了报社通知,让我入职——我击败了所有面试的男生,成为体育部的一名女记者。
尽管在这家报社工作时间并不长,后来我读研、又进入新的报社,跑新的新闻口,出国做交流访问学者、回国继续人生的道路。科比这个名字、那一次毕生难忘的面试,永远鼓舞了我。
那时,我告诉面试官,我不知道科比,但不意味着永远不知道。知识是不断积累学习的,如果成为一名体育记者,我会不断补强体育知识的短板,弥补先天不足。
2.
也许是自信、也许是看中我良好的英语能力(工作需要编译国外资料)。最后,我走入了那个令众人无比眼红的报社。
入职一周后,新的打击到来。隔壁桌的一个老记者拿着我写的球评,挑衅地说,这也能入职做体育?分明是球盲嘛!
我咬着牙,开始日复一日的短板弥补。心里有一股不屈的力量,暗自挑战着生理和精神的极限。每天看大量其他记者的报道,模仿他人的文风。同时接受几个编辑的约稿,逼自己不停地写、不停地改。开始整宿地看球,跟整个编辑部的人一起熬夜。关于足球的术语、知识,在时间如流水中滑过时,也密密麻麻地进入了我的头脑。
那时在学校旁边,和另外一个菇凉合租了一间两室一厅。都市报上班时间是下午四点到晚上十点。一旦有国际足球比赛,就得熬夜到凌晨三四点。等版面付印完毕,天已露出鱼肚白。
实习工资不高,刚入职的第一个月,没有收入。从报社到回家,先坐公交、再倒两次地铁,然后走小1000米,最后才能到家。以至于晚出早归,同住的菇凉传话说,邻居悄悄问她,我是做什么工作的?
你要相信天道酬勤这四个字。今天我不止一次对身边90后的小姑娘说,青春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年轻,穷很正常,但是没有家庭、孩子的拖累,可以玩命努力,往“死”里奋斗。每一个熬过的夜晚,每一滴委屈的泪珠,每一个写过的字,都会内化成脚下的奠基石,让未来的每一步,都走得比之前更轻松。
三个月后,我拿到了报社最佳新人的奖励。
3.
十分感谢那个因为不知道科比是谁,却依然接纳我的主编。也好奇地查阅过科比的档案,为这个小子的勤奋与执着而深深动容。
没有人可以轻易成功。即便是科比这种天赋过人的天才,也不断地在努力。十年来的每一个难关,每次觉得前方的路无法走下去时,“你连科比是谁”都不知道这场面试,激励着我:努力下去,别让人看轻。
10年后的今天,科比要退役了,最后一场。我看着湖人队那耀眼的橘黄球衣,以及科比不再年轻的脸,告诉自己,是时候写点什么了。
2006年,离开那家报社后,考研、进入新的单位。却依然不安于苟且的生活,幻想着眺望远方。得知有出国交流的项目,开始白天上班,晚上到大学自习室研读英语。不论酷暑严寒,坚持了整整一年。最难忘的一天,是北京大暴雨成灾,在自习室打了个电话叫麦当劳外卖,被拒绝说:停止外送。
仿佛就在昨天。
当我双腿踏在美利坚的土地上,禁不住热泪盈眶。终于,在美国夏洛特NBA场馆看了一场篮球,体会到何为激情和梦想。回国后回归记者岗位,继续那种玩命的努力,开始收获全国性大大小小的新闻奖,直到今天。
事实无需证明,科比也是从毛头小子成长为超级巨星的。和很多人比,这样一个有天赋的小子却比大多数人更努力。人生没有很多十年,唯有勤奋,才可以站上巅峰。
如果某天你懈怠了,忘记努力。请回过头来,看看我和科比的故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