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后一共看了三遍《流浪地球》,第一遍在影院,第二遍在手机,前两遍都是完整的,第三次是选择性地看。就情感上来说,感染力强,去电影院看是冲着特效,对“在电影院看科幻”这件事有一种执着,就电影技术方面,我不是专业的,但作为一个普通观众,《流浪地球》的电影技术已经足够成熟,从电影院出来,我并没有失望,因为我的期望已经达到了预期效果,另外,在为科幻片挑硬伤这件事上,我也没什么经验,而且我个人并不是很在意,全程最关注两个问题:一是角色的设定,二是剧情的设定。
两个主角的性格实在太气人,简直是全片最糟糕的点,一部硬核科幻,一直到傻白甜的女主角出现,分分钟让人想到偶像剧,两位主角的天真烂漫和不成熟同整部片的画风都形成巨大的反差,好在后半段挽回了一点,但性格变化得实在太快,像纸片人,我猜编剧并没有把核心放在人物塑造上,况且在很多科幻小说中,人物通常是大自然乃至整个宇宙的附属品。但影片的画风从前半段“偶像剧”的感觉一直到后半段正式进入“科幻片”的巨大反转仍然显得有些不协调,虽然这些是很大的槽点,不过我不在意,就我期望中的结果来看,是非常棒的一部科幻片,但在那之后,我以科幻迷的身份重新回顾了《流浪地球》,我发现它太过差劲。
后来,我重申了“科幻”这个词的定义以及其中包含的理想。科幻是什么?科幻存在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科幻和科学有什么关系?这两者对人类文明分别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科幻,即科学幻想,科学和幻想缺一不可。将两者拆开,我们可以问,科学的意义是什么?幻想的意义又是什么?如果要谈论科学的意义,很多学生都能写出一篇作文,而“幻想”对一部分人而言,或许只能用虚度光阴来形容,但是人类无法离开幻想,人们会幻想更美好的世界,幻想更美好的未来,以此让生活不那么痛苦,幻想中包含着思考,这种思考在对科学的幻想中尤为明显,与其说是对科学的思考,不如说是对人类文明以及宇宙终极命运的思考,这种思考有何意义?到了出现这种问题,就会有更多类似的令人沉默的问题出现:我们为什么要思考这些?人类文明的存在有什么意义?人类文明的存在是机遇还是必然?文明终将去哪?宇宙为何而存在,它的目的是什么?大爆炸之前是什么?到这里为止,我们脑中就会出现现实中的科学问题,例如“大爆炸怎么发生的?”等等,如果我们能将这些都联系起来,那么我们就会发现,科幻文学创作者和科学家们思考的都是同一个问题,当我们再深入去想,我们还会延伸出这样的问题: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这已经是哲学家思考的问题了。
我一直都觉得,当一个人抵达一个学科的至高点时,他会进入另一个学科的领域,物理的尽头是数学,数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还有人告诉我,一切问题都可以用经济学来解决;心理学研究人的自我思维,甚至窥探人的深层意识。意识是什么?它从哪里来呢;人们也通过文学来思考社会。如果把所有事物都联结在一起,我们会发现他们最终指向的都是同一类问题,而这些会隐藏在众多领域中,唯独在科幻中被放大了无数倍,尽管早期的一些科幻作品仅仅以工业以及科学技术为核心,但幻想是无限的,人类对未知的敏感是天生的,所以科幻一步步走到今天,各个思想领域都出现了众多佳作,延伸出更多可以思考的问题。虽然说各个领域都能通向人类内心最深处对宇宙以及自身的终极问题,能将其表达出来的只有科幻,只有它才是那个脱离了地面,对宇宙进行无限遐想和幻想的东西,刘慈欣在他的《谈科幻》中已经表达过这一点:“科幻的宗教感情就是对宇宙宏大神秘的深深的敬畏感。”但现实却是对其深深的讽刺,人们终日忙碌于生活,渐渐遗忘头顶的星空,对宇宙的存在变得麻木不仁,人们陷入对自我的深度审视,结果却可能是一无所获,在匆忙的社会中挣扎,很少有人再抬头望一望夜空,即便那里没有星星。
科幻是有使命的,我曾和另一位科幻迷谈论过这个话题,他对我说:“科幻的目的就是将人类的目光从地面拉向星空。”刘慈欣也在《谈科幻》中说:“如果读者因一篇科幻小说,在下班的夜路上停下来,抬头若有所思地望了一会儿星空,这篇小说就是十分成功的了。”当代社会的人们已经很难再体会宇宙的宏大,以后还会在热搜上出现类似“冥王星上的爱心”、“引力波被证实”、“人类拍摄到的首张黑洞照片问世”的新闻,但它们会不会依旧匆匆而过,被人忽视?
我总认为,当人们想要勇敢面对自身时,最好的办法应当是先面对星空,在我个人的理念里,人的自我意识、集体意识都是和宇宙紧密相连的,仿佛人的意识是活的,如果还要细说的话,我们就会谈到冥想(这就扯远了,点到为止,我怕再扯就没办法把我的思维拉到主题了),这里提及一下,阿瑟克拉克曾在《童年的终结》里应用过“意识”这个题材。
所以,人类必须正视自己的渺小,并同时相信自己是伟大的,因为我们的文明不止是物质的,而且还是精神上的。
回头再看电影《流浪地球》,作为一部科幻片,它向观众传达的讯息是否同科幻本身的意义相同?我们无法通过某种标准去评判,如果按照标准来,我个人认为会有些不尊重,那么,它让观众思考了吗?它给观众的感觉是什么?观众接收到的最多的是什么?很多人其实都清楚,都一目了然,它是一部科幻商业片,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科幻片,它只是依靠剧情的跌宕起伏和炫目的特效吸引观众,它是否有深层意义呢?至少到最后,我感受到的是一种浓烈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和过于煽情的剧情,拯救地球是全人类的目标,虽然全片都符合主题,但它似乎是借用拯救地球来体现个人英雄主义以及父子之情,片中有适量的煽情情节是有益的,但是煽情大过于对宇宙和人类命运的思考是什么鬼?这两者的比例在《流浪地球》中严重失调了,所以在性质上更接近爽片,而真正的科幻片应该是引人深思的。回顾一下那些经典科幻,《三体》系列、《永恒的终结》、《神经漫游者》、《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软科幻)、《海伯利安》等,如果深入了解一下,会发现所有这些经典作品的共同之处就是能够发人深思,让人们重新激起对探索自身以及宇宙的欲望,而这种欲望正是人类文明最需要的,毫不夸张地说,它能够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但显然,《流浪地球》并没有做到这一点,可是我们就能说它不好吗?我认为恰恰相反,尽管中国早在20世纪中期就已经出现科幻影视作品,但从《三体》的出现到刘慈欣获雨果奖再到该书的爆红,科幻才正式进入中国人的视线,科幻一直都属于小众文学,而《三体》和《流浪地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科幻的崛起,无论是科幻文学作品还是科幻影视作品,这两个作品都带头开启了中国科幻征程,尽管目前为止,科幻依旧如从前那样处在小众领域(虽然看科幻的人多了,但真正理解科幻的依然不是多数),但科幻已不再是仅有一小部分人才看的作品,所以我才能够从两个方面评判《流浪地球》,与其说它搞砸了,不如说它是希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