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郭斌:焦墨山水 绝处逢生

郭斌:焦墨山水 绝处逢生

作者: 林夕寒super | 来源:发表于2018-05-18 09:36 被阅读0次

作者 贾梦寒

个人简介:郭斌,1956年生,祖籍陕西,甘肃省西和县政协常委、民革画院院士、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书画院院士,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辛勤笔耕,匠心独运,探索焦墨山水技巧,其作品雄厚华滋,雄秀相兼,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郭斌作品

在一个雾霾刚刚散去的午后,阳光暖暖的洒下来。我与同事跟郭斌老师相约在西安市书院门西口的唐宝庆寺华塔前见面。

61岁的他温文儒雅,大老远就热情地冲我们挥手微笑,脸上少了耳顺之年常有的沧桑,看起来也就五十出头的样子,浑身散发着温和与平静,他个头不高,笑起来很斯文,说话轻声细语,态度诚恳谦虚,丝毫感觉不到这位国家一级美术师的傲慢。

来之前就听说郭斌老师的焦墨山水作品视觉冲击力强,令人百看不厌,回味无穷。于是我们迫不及待地跟随他来到他位于书院门附近的艺术工作室。十来个平方的工作室中间摆着一张偌大的书画桌,桌上斑驳的画毡全都是平时作画印染的痕迹,桌子右上角的笔垫摆满了大大小小的画笔。部分焦墨作品高悬在工作室的墙面,每一幅都妙趣横生,乱中有序,拙中见奇,气韵浑然天成。有淋漓的名山大川,那巍峨的苍山、那岭上的青松、那山涧的溪滩,让人有种想要亲身前往一探究竟的冲动;还有温婉的小桥流水,那树叶掩映的凉亭、那延伸的石阶、还有那孤舟里的人,好像在静静地望着水青色的江面,也好像是在眺望远方思念心上人……每一幅都布局严谨,工整,有韵味亦不失意境。这既是他纸上的画,也是我心中的景。焦墨山水是一种写作式的中国山水画,画的是山水,同时也是心境,虽黑白分明却能展现无限丰富的世界,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清晰的东西模糊化,能表现出自然界无规律的变化,能给人启发思考,能让人觉得与众不同,这就是我现在所追求的。”郭斌如是说。

作画,成竹在胸

郭斌的作品多次入选国家级省级书画大展并获奖,并出版有个人画集,国画作品被相关单位和个人收藏。中国山水画上独辟蹊径的创新令他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有人说,他焦墨山水的画风渐渐成为中国山水画中个性极为明显、风格极为明媚的新风,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于当下而言,是中国画艺术独具匠心的一股清流。郭斌对人对己有难得的清醒认知。“墨水瓶里的墨不等于焦墨”,这种转化是高难度的,有条件的。他对黄宾虹、陆俨少等大家的笔与墨、水与纸、墨与色的特色做过细心分析,明白这些值得学习但无法模仿。“走别人不走的路,画别人不画的画。”他说,“我不喜欢模仿也从不模仿别人,但我会汲取别人的优点,学习别人的长处以完善自己。”

所谓“胸中藏丘壑,笔底生气韵”,现如今他作画信手拈来,如决堤之水,一泻千里。对于他来说,既是情之一贯所钟,也是难以割舍的心灵诉求。

听他介绍,在中国画众多的技法中,焦墨技法是既古老又具有难度的技法之一,往往以不渗水分的饱和浓墨渴笔作画,以皴擦替代渲染,用笔锋含墨量的多少和下笔的轻重缓急来实现焦墨山水干裂秋风,润含春雨的画面效果。用单一的不渗水分的浓墨来实现画面的虚实、浓淡、干湿的层次变化,产生焦而不涩,渴而能润的滋润感和层次感,完全依靠对浓墨运用的把握和健举的笔力。我想起此前曾有专家说他的画“诗性水墨焦亦润”,阐述的便是这番技艺理论吧。

郭斌作品

焦墨,绝处逢生

在与郭斌老师的聊天中得知,他祖籍周至,大半辈子的时间基本都是在甘肃西和县度过,2017年3月份回到陕西,就是想把自己的焦墨艺术从西安发扬传承。

他自幼酷爱画画,对于画画的热衷其实来自于他的父亲。“父亲年轻的时候也钟爱画画,小时候村里的社火等集会中的绘画都找父亲画,并且画得惟妙惟肖,但最终因为生活所迫,没能坚持学习画画,所以我画画的初衷便是想要弥补父亲的这种人生遗憾。”

据他回忆,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他当时画了一幅人物画,班主任老师夸赞他有画画天赋,之后一直到高中,学校出黑板报、墙报的任务基本都被他包揽。他自诩喜欢画画到废寝忘食的地步,“小时候一心就想画画,当时生活条件艰苦,逢年过节我都会拿着画好的画去县里的集会上售卖,那会儿画一幅还能卖二三元钱贴补家用呢。”说到此,他的眼睛里满是光亮,许是想起了那段拮据岁月的心酸,许是为自己当年还能依靠画画补贴家用而自豪……

就这么一直坚持着画到高中毕业,画到去甘肃西和县参加工作,期间一直持之以恒,从未间断。

“与焦墨画结缘其实是一个偶然,记得那是2004年,当时我看到《美术报》上的一个豆腐块大小的焦墨作品,寥寥几笔表现了一个人在钓鱼的画面,但读者的评价都特别高。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我爱上了焦墨画。”随后他深思熟虑这“豆腐块”受欢迎的原因后发觉,时代不断地发展,随大流千人一面肯定不会有大的建树,应该拥有自己的独特个性,避免千篇一律才能有发展,于是他就开始作焦墨画。“刚开始画得一点儿都不像,后来就一点一滴一笔一画的疯狂练习。”站在他身旁的妻子温柔地埋怨道:“那会儿画画连吃饭都三番五次喊不动他,每天都要画完了才吃。”就这样坚持了6年后,他与其他4名书画爱好者加入西和县刚刚成立的书画社,频频参加各种书画活动,逐渐被外界认可。

在与郭斌的聊天中得知,让他笃定走焦墨画这条路的人其实是兰州市著名画家曹德春。“记得有次我们参加兰州水车园敦煌画派的一个笔会,当时我不在展会现场,同行告诉我说曹德春老师在展会上看到我的作品,非常喜欢。”他说,“后来见到曹老师,曹老师一见面就惊诧地说:呀,你胆子真大,你怎么敢画这样的画?”

那个年代,有人形容类似郭斌这样不走寻常路的画作都是在钢丝绳上跳舞,是画家在逼自己走绝路,不成功便成仁。“后来我才知晓,曹老师是李苦禅的弟子,能得到他的肯定,我非常荣幸,因此更加坚定了自己走焦墨之路的信心。”言语间,能感受到他庆幸当初持之以恒,绝处逢生的喜悦。

郭斌作品

心画,呕心沥血

在画桌旁的一个铁盒子里,我看到郭斌老师的一枚印章,是“心画”二字。他说这么多年来,他都是在用心作画,大概也正因如此,在之后的焦墨路上屡屡获得好评,在各种展览评比中脱颖而出。

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水平,2015年,他去清华大学进修,在美术理论研究与书画高研班学习了一年半,2016年也参加了民革中央第四期书画培训班,他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历了用墨胆大到胆小,再从胆小到胆大,最后到用墨多少都应对自如的四个阶段,保持自己个人风格的同时,取长补短,综合点线面的应用。因为他的勤奋好学和刻苦,原中国文联出版社美编室主任给予他高度肯定的评价。

执此一念,勇往直前。几十年习画洗练积累,让他打下了良好的根基,也让他明白了绘画之道充满了艰辛。他多年来一边揣摩张仃、范曾等人的笔法,从中汲取经验,受益匪浅,一边研习他最爱的焦墨山水,基本每日都有新作品诞生,从 无重复。

2017年11月9日,他在北京国家画院国展美术中心举办了名为“焦墨寄情思”的个人作品展览,11月28日,西安地铁33个站台出口处展出了他的作品,广受好评。现在画画已经成为他们一家人的爱好,他的两个女儿从小耳濡目染,都画得特别好,他的妻子也受他影响染指国画,如今的牡丹也画得栩栩如生。

提及画画是天分重要还是后期的培养重要,郭斌认为,天分是基础,努力是关键,二者都很重要,缺一不可。没有天分,再多的努力都是徒劳;没有努力,再好的天分也是浪费,有天分的人努力才能成为顶尖的人才。爱好艺术,就要做好为艺术献身的准备,不断地探索学习,不断地追求高度,要打破陈旧观点,勇于创新,只有走出传统观念,吸取别人的优点,突破自己,方可成为大家。

临末,他说:“我相信,大家在民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郭斌:焦墨山水 绝处逢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vvwd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