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己的方式滋养身边最亲的人
7月17日
陪儿子住院,今天才有空打开电脑。一年前,儿子在学校足球比赛时受伤,右腿胫骨骨折做过手术,这次住院是为了取出当时手术植入的固定器。手术很小,但也要住上几天院。
儿子已上大三,虽然就在杭州上学,但平时周末也难得回家。因为校园足球比赛常常在周末进行,儿子是校队主力队员,当然少不了他的参与。
儿子长得高高大大,因为喜欢足球,身材很不错。不知道是否与他学艺术有关,在帅气的脸庞上总能看到有点忧郁的眼神,这一点儿也不像我。有人说我是天生的乐观派,整天笑容挂在脸上,脾气性格看似大条得很,纵有一时的不顺心,也只是难受一时,只要过一段时间自然会给自己找到解压的方法。儿子却相反,很难得见他大笑。有时,我远远地望着儿子的背影,心里有些恍惚:确定是我生的儿子吗?
但儿子有一点真的很像我,脾气有点急躁,一急说话声音会突然高八度,任何事情都要讲道理,一直讲到“鱼死网破”才能结束。但我知道,儿子其实是一个情感细腻、对人真诚的孩子,只是在亲近的人面前不肯低头说些软话。人常常是这样的:在陌生人或不亲近的人面前,都能保持一定的礼节,不轻易脾气,因为不值得为不相干的人生气;而在最亲近的人面前,却放弃了警惕,让自己任性地暴露出自己的脾气。
坐在病床边,靠近儿子。说句实话,儿子成年后,如此近距离地与他整天呆在一起,机会还真不多。静静地看着儿子手中捧着电子阅读屏,斜靠着床背闭着眼睡着了。儿子的右手臂上插着输液的管子,脸上神情柔和宁静。 打开早上有心带来的手提电脑,心想随意地写些什么,手却有意无意地打开了电脑里的照片集,细心地浏览着,也看到了儿子和先生过去一些年的不少照片。
先生过去很瘦,但人看上去很年轻很精神。站在他边上,我的身材显得粗了些,总想找出几张站在他身边看上去还有点瘦的照片,但可惜一张都没有找到。突然间,想念起自己生儿子之前的样子,那可真瘦,以前的同事张曾说我的手与腿瘦得只剩下支架。现在胖了,觉得自己要减一减,多动动。先生曾有一段时间也有点小发福了,这两年来先生与我一直坚持乒乓运动,现在身材保持得很好。这两年来,我也时刻提醒自己少生气,面带微笑对待生活,尤其是对身边最亲的人。因为我期待着自己的生活跟小说里写的那样,能与先生一起慢慢变老,慢一点,再慢一点。
儿子过去很胖。看这一张照片,是我们一家三口到西溪湿地去钓鱼的照片。那时候湿地还没有开发,到处是无人管理的池塘,野生的小鱼在水中雀跃,有着一种野趣。照片里,先生优雅地坐在水边,一只手握着鱼杆另一只手用两指夹着一支烟,侧着身子对我的镜头微笑。这是我印象中先生快乐的经典动作,也是这张照片的背影。 照片的中间,胖胖的儿子,两只手将水边上高高的满是紫红紫红的桑葚子的树枝拉到自己的身边,脸上满是快乐、满足、调皮的笑意,咬得已发紫的舌头调皮地伸得老长老长,舔着留着嘴边上的桑葚汁,这是照片的主角。
这是儿子童年时代记录下来的难得笑容,那都还是课余的。回忆一下,儿子的童年仿佛都被分数压着,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在我的印象中难得有好的分数。记得曾看到过的儿子从学校拿回来的奖状也有不少:一张小学的现场作文比赛二等奖、一张初中数学进步奖、一张象棋比赛奖项、一个足球比赛奖牌……
儿子爱好足球,曾代表学校参加市高中比赛获得奖项;爱好骑自行车,曾与一位同学一起外出旅游一个月,从广西柳州到杭州骑了十几天;也喜欢看小说,偶尔还会写小说写几行歪诗;更喜欢玩游戏,因为我们时常控制着,所以一旦放开总是欲罢不能。
在儿子的中学阶段,明明知道分数不能代表全部,但分数的功利心,父母亲身上也不可避免地有,所以往往心里明镜似的,而行动却往往只能让孩子和自己都不能感到满意。
儿子上了大学之后,我们给了他很大的自由。之前曾想让儿子去英国留学,报了雅思班,儿子在高温下学了整整一个暑假,也从不叫苦,坚持下来的。那些日子,我很佩服儿子,觉得儿子长大了不少。儿子有自己的想法,学完雅思之后告诉我说自己不想出国离开家,他更愿意读国内的研究生。当时,我还真不能理解,先生却说随着儿子吧,反正我们在后面支持他的想法,路是靠他自己选的,也是要自己走的。
以自己的方式滋养身边最亲的人于是,我期望着儿子能在设计方面坚持下去,将来能有自己的工作室。这这一点,我觉得儿子还是争气的,几个暑假看他不是去艺术展览馆做义工,就是在家做设计做实物创作。在艺术发展方面上,我还是相信儿子的,觉得他的未来一定会比我现在好。望着病床上熟睡的、虚弱的儿子,我的内心比平时柔和了许多。平时因为观念不同与儿子的口角摩擦带来的不悦,在此时也随风而去。心里暗暗地对自己说,克制自己,相信儿子,时代不同了,年轻人有自己的想法与追求。 我们大人所能做的,就是在孩子的背后默默地支持他。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与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人到中年,我越来越明白一个道理:重要的东西全在半径三米之内,自己和父母,先生和孩子,朋友与同事……学会更好地和身边亲密或亲近的人交往相处,以自己的方式滋养他们,这才是真正的深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