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美国名校招生舞弊案”的持续发酵,因有中国学生涉案,此事不但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更因“花650万美元送女儿进斯坦福大学”的一桩丑闻,牵出步长制药“以贿赂和营销开路,很容易失去长远利益,甚至步入发展死胡同”的诸多报道。与舞弊求学快速获得名校文凭的做法如出一辙,步长的成长之路同样可见处处精算、寻找捷径与短线投机,更引起人们对国内制药企业的诸多质疑和公愤。
众所周知,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是人类防病、治病、健康生活不不可或缺的物质,药品质量的好坏与人类健康和生命都直接相关。因此,医药卫生事业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其发展的好坏和快慢,将直接影响到国民的健康保障和生活质量,有鉴于医药行业的特殊性和重要地位,世界各国都对医药行业非常重视。
然而,我们的医药行业一直是在畸形的体制中艰难地发展着,走过的是一条顽强的发展之路。诚所谓,苦难中尝到了甘甜,欣慰中却有无言的滋味,医药产业是在风雨中见到了彩虹,但彩虹后面到底是疾风暴雨,还是一片晴朗的天?
“大跃进”爆发
回顾30年探索实践的历程,我国医药行业历经转型过渡期、快速扩张期和结构调整期三个阶段,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也就是说经历了从僵化的、缺乏竞争的国家计划统购统销,到市场放开初期的无序竞争,再到在竞争中逐渐走向规范有序的发展过程。
这其中尤为明显的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医疗保健需求的不断增长,医药工业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改革开放三十年,医药工业产值年均递增16.6%,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
在这个市场中,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经形成比较完备的医药工业体系和医药流通网络,按化学药品、中成药、中药饮片等七大类统计,中国医药工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近60亿元上升到6316亿元人民币,增长了100多倍。医药贸易出口额也从1981年的8.3亿元增到849亿元人民币,增长约102倍。30年中,占我国制药工业比重最大的化学制药工业领域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应该说,1990年以来,医药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稳步提高,主要经济指标占全部工业总额的比重,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在保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保驾护航”作用。医药业界人士无不为此自豪:我国医药产业已经形成工商结合,科研、生产、销售和服务相配套的完整体系,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制药大国。
为速度付出的代价
但不可否认,医药产业是一个高技术产业,它具有高投入、周期长、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并且这种特征表现得比其他产业更加明显。就一项国际医药的研究统计来看,从新药的临床前实验到FDA批准,平均每个品种光费用上一般就需要在2.5亿~3.5亿美元之间,如此巨大的投资需要数年才有回报。而研究中的化学药品能够进入市场的成功率却非常低,平均概率为1/10000~1/5000。且上市新药的平均有效专利期5~7年,若不能在专利期满以前收回所有投资,等专利期满后,新药就会由于其他公司的合法仿制而迅速失去市场。因此,综观全球市场,医药产业在发展中的风险成本也在不断增加。
而在国内,中国经历了三十多年的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我们的经济一直在高速增长,医药行业尽管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是这么高的增长对产业本身、更给老百姓带来了什么?透过进一步的分析,我们发现,高速增长下的医药产业仍然存在不少的“后遗症”。
——医药企业多、小、散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产业结构仍有不合理之处。多数企业不仅规模小、生产条件差、工艺落后、装备陈旧、管理水平低,而且专业化程度不高,缺乏自身的品牌和特色品种。并且,大多数企业布局分散,企业的生产集中度远远低于先进国家的水平,2000年我国医药工业销售额最大的60家企业的生产集中度是35.7%,而世界前20家制药企业的销售额,占全世界药品市场份额的60%左右。
——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创新能力仍比较弱。主要表现为:1)新药创新基础薄弱,医药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迅速产业化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医药科技投入不足,缺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产品更新慢,重复严重。
2)化学原料药中97%的品种是“仿制”产品,老产品多、新产品少;低档次与低附加值产品多、高技术含量与高附加值产品少;重复生产品种多、独家品牌少。
3)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较慢,多数老产品技术经济指标不高,工艺落后,成本高,缺乏国际竞争能力。
——医药流通体系尚不健全。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三级批发格局基本打破以后,新的、有效的医药流通体系尚未完全形成,非法药品集贸市场屡禁不止。加上生产领域多年来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致使多数品种严重供大于求,流通秩序混乱,治理任务艰巨。
——医疗器械产品质量性能较差。我国自己能生产的医疗器械产品大多数是附加值较低的常规中低档产品,而临床上所需的高、精、尖医疗器械与新型实用医疗设备多数需进口。常规医疗器械产品的更新换代慢、科技含量低,产品质量不能满足医疗卫生高质量的要求,产品返修率与停机率高于国外同类产品,产品的可靠性不稳定。
——制剂品种与原料药品种不相匹配。我国已是国际上原料药生产大国,但对药物制剂技术开发研究不够,制剂水平低,大多数制剂产品质量不高,难以进入国际市场;我国平均一种原料药只能做成三种制剂,而国外一种原料药能做成十几种甚至几十种制剂;制剂技术落后,制剂产品质量稳定性不高。
——医药产品进出口结构不合理。我国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出口附加值较低、污染较重的化学原料药及常规手术器械、卫生材料、中药材,而进口价格昂贵的制剂及大型、高档医疗设备的进出口模式,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较低。国际市场开发力度不够,信息渠道不畅,对国际市场信息反应迟缓,特别是缺乏联合开拓国际市场的意识与机制。
体制下的无奈
医药发展可谓险象重重,究其原因,争论颇多。但不少业内专家分析认为,我国医药产业是在行政化配置机制中艰难成长起来的,其发展像是一种在畸形体制下成长起来的“人参果”。
其最为突出的表现是,我国公立医院药品销售量占全国药品市场销售的大半壁河山,药品生产和流通在市场调节下,营销者要挤进行政化管理的公立医院药品流通渠道,普遍采用先货后款(即代销)、价格回扣、给付佣金等手段公关促销。为了适应公立医院药品流通渠道需要,药品价格差价不断膨胀,最终,患者承受了离奇虚高的药价。这既不是计划经济,又不是市场经济,是不公平的极端落后的经济。
“这一机制是‘看病贵’的根源所在,它给我国医药经济、医疗事业和社会带来极大危害,造成社会不公,医患矛盾频发,制约了我国医疗和医药事业的发展。同时,也阻碍了医改的深入进行。”不少政府相关负责人、企业家以及学者,均出乎意料地一致表示出对体制的一种无奈。
睿汐作者:睿汐,资深媒体人,国医时代创始人,医生品牌策划专家,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健康与公共传播分会秘书长、国医文化艺术创作中心总编。从事医药类行业媒体十余年,创办了国内首本打造中国医学人文卓越传媒的《国医》杂志,采访国内诸多知名三甲医院院长、国医大师、著名中医名家等,发表文章200多万字,推出诸多有影响的作品,被业界赋予“中国当代医药界张爱玲”的美誉。已出版书籍《守望——基层医生的生存世界》,是迄今为止国内唯一一一部关于基层医生的人文纪实类书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