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之二)

《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之二)

作者: 博学的毛婆婆 | 来源:发表于2023-08-01 13:36 被阅读0次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枯。汗出见湿,乃生痤疿。高梁之变,足生大疽,受如持虚。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

在人体烦恼过度时,阳气就会亢盛而外张,导致阴精逐渐耗竭,如此多次重复,阳气愈盛而阴精愈亏,到夏季暑热之时,人就会发生煎厥病,发作时,眼睛昏蒙看不见东西,耳朵闭塞听不到声音,混乱之时就像都城崩毁,急流奔泻一样不可收拾。阳气在大怒时就为上逆,血随气声而瘀滞于上,与身体其他部位阻隔不通,使人发生暴厥。如果伤及筋,使具弛纵不收,肢体行动不自如。如果经常半身出汗,就会进而演变为半身不遂,出汗以后遇到湿邪阻遏,就容易发生小疮和痱子,经常吃肥肉精米厚味,足以导致发生疔疮,患病就像以空的容器接受东西一样容易。在劳动出汗时遇到风寒之邪,寒气阻碍于皮肤形成粉刺,郁积化热而成疮疖。

(我小时,每天夏季,身上经.常会生疮疖和痱子,原来是有原因的)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

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阳气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

人的阳气,既能养神而使精神慧爽,又能养筋而使诸精柔韧。汗孔的开闭调节失常,寒气就会随之侵入,就会造成身体俯曲不伸。如果寒气深陷脉中,留于肌肉之间,气血不通而郁积,时间久了就会形成瘘疮。从腧穴侵入的寒气内传而威胁脏腑,损伤神志,就会出现恐惧和惊骇之症。汗出未止的时候,形体与阳气都受到一是的削弱,若风寒内侵,腧穴闭阻,就会发生风疟。

风邪是引起各种疾病的起源,但只要人体保持精神的安定,肌肉腠理就会密闭而有抗拒外邪的能力,即使有大风苛毒的侵染,也不能造成伤害,这正是循着时序的变化规律保养生气的结果。

注释

腠can:肌肉上的纹理.。

瘘疮:大概痔疮一类.

腧穴:是中医穴位,具体我不懂,不知在什么位置,百度上没查到。

相关文章

  • 明道1968讲《黄帝内经》之“生气通天论篇第三(4)”

    明道1968讲《黄帝内经》之“生气通天论篇第三(4)” 解释一下题目“生气通天论”。 清代高士宗讲:“生气通天者,...

  • 论人身阳气通乎天气的道理

    今日读《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第三之论述人身阳气通乎天气的道理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通天:通...

  • 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解读2

    本文是接着《《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难看懂?这些解读让你越看越简单(1)》而写,由于生气通天论内容多,信息量大,想看...

  • 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解读3

    本文接着《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解读2》继续解读生气通天论的内容,主要学习“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

  • 明道1968讲《黄帝内经》之“生气通天论篇第三(1)”

    明道1968讲《黄帝内经》之“生气通天论篇第三(1)” 从今天开始我们来讲“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明代的马莳在《素...

  • 寒暑湿风,折损阳气

    《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第三》之二。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

  • 黄帝内经 生气通天论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凡人有生。受气...

  • 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

    天地万物由阴阳发展成五行,化为天、地、人。天如果晴朗,阳气就会让人心情舒畅。所以古人讲究按照四季来养生。 阳气给人...

  • 情景展示----盲人摸猪说

    2017年11月26日 星期天 晴 读经内容:《易经》解卦——益卦 《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

  • 黄帝内经(三)生气通天论

    “原文” 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之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vwlp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