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里记载的“朝三暮四”的寓言故事想必大家应该都听过,说的是宋国有一个养猕猴的人,因为养的猕猴太多而家财匮乏,就打算限制猕猴的食物。于是他对猴子说,早上给三个橡子,晚上给四个橡子,猴子听了大怒;不得以他改口说,早上四个晚上三个,猴子听后都欣然同意。这里猴子所犯的错误就是今天我要讲的概念——时间折扣。
时间折扣,顾名思义,指的是人们会对未来的获益或损失的价值打一个折扣,未来的权重低于对目前的权重。这个解释有点学术,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个概念,我们先看以下两个场景,你可以试着做出选择。
场景1:商场年庆活动,你抽中了大奖,现在有两个选择:
A:立刻拿走450元
B:一周后拿到500元
在都没有风险的情况下,你选哪个?
场景2:商场年庆活动,你抽中了大奖,现在有两个选择:
C:一年后能拿到450元
D:一年零一周后能拿到500元
此时你又会选择哪一个?
有答案了吗,我来公布一下实验调查的结果。场景1中,有很多人选了B,但也会有不少人选的是A选项。选A选项的人也太不理性了吧,一周时间放弃了50元,相当于放弃的是年化500%收益的项目。所以这就是时间折扣,未来才能获得的东西,需要等上一段时间,它的价值就大打折扣,这里50块就是场景中一周的时间折扣。
而对于场景2,绝大多数的人又都选了选项D。但是你应该已经发现两个场景其实都是一周的时间间隔,那为什么两种情况的选择会不一样呢?因为一周的时间在人们心中的分布却是不均匀的,一年后的一周就是要比当下的一周要短的多。
我们对于时间长短的感知不仅仅是不均匀的,而且时间的长短还会影响到我们的思维模式。事实上,这也是霍尔沃森在《成功,动机与目标》一书提到的一个观点:时间长短也会影响我们的思维模式。
在讲这个观点之前,我们要先知道,生活中不同的人对于同一种行为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清理房间,你可以理解为是爱干净的体现,也可以理解为是扫地擦窗户;锁门,你可以理解为保证房子的安全,也可以理解为把钥匙插进锁眼;和人打招呼,你可以理解为表示友好,也可以理解为问“你好”。所以有的人喜欢抽象的理解自己的行为,即更注重“为什么”要行动,而有的人则注重实际,用正在做的事情“是什么”来理解行为。
这两种思维模式对行为的理解都是正确的,但也有很大的不同。用“为什么”思维理解行为的人能把一件小事和更大的意义和目标联系起来,这样能赋予一件小事更大的价值,给人更大的动力。比如加班一小时,与其认为是被压榨一小时,不如认为说是在促进职业发展(貌似有点自欺欺人)。不过既然都要做,那就让自己更有动力,也更有心情。
而用“是什么”这种思维则对完成一件困难棘手的事情有帮助,比如对于没操作过吸尘器的人来说“吸地”(是什么)就比说“打扫卫生”(为什么)更有效。
所以,如果你想激励别人做容易但拖延的小事的话要多用“为什么”,如果想让人动手做一件复杂棘手的难事的话则要多用“是什么”。
现在,回到前面的观点,时间的长短会影响人的这两种思维模式,具体的说就是同一个人对于需要用不同时间长度完成的事情,其思考方式是不一样的。
对于近期要完成的事情,我们会更偏向于用更实际要做的具体行为来理解现在要做的这件事情“是什么”。比如,对于区块链小白来说,近期要学会区块链资产交易,那新手就更可能用要做的是什么来理解,注册邮箱、学会翻墙、注册账户、注册钱包等具体操作步骤。
这种理解本身并没有错,但是用是什么思维来理解近期要完成的难事的话,就更容易使人放弃这件事。比如上面光是想到眼前这一系列的麻烦操作就足以吓退了很多想接触的人,这就是大部分人因为怕麻烦而失去了很多进一步了解某件有意义事情的机会。
所以正确的思考方式应该是,对于近期要完成的这件事,我们应该用长远的思考来看待:比如上面说的,区块链交易一旦我们学会了这些操作,未来就会多一种非常重要的投资方式,比起以后可能可以获得的收益,眼前的这种麻烦又算什么呢。
而对于长期要做的事情,我们却犯了相反的错误,习惯用“为什么”思维来对待这件事,就是说我们用为什么模式想这件事的意义,却没用是什么模式想过这件事的可行性与困难所在。这就是为什么关于将来的计划总是刚开始听上去很不错,但越临近越发现不对劲“我当时是脑袋进水了吗,怎么会想着做这件事”。这种例子就举不胜举了,比如考研,考证书,报名的时候信誓旦旦,想的很美好,但都要等到最后一个月才开始复习。
最后简单总结一下:
1、未来才能获得的东西,需要等上一段时间,它的价值就大打折扣;
2、处理困难棘手的事情时要用具体实际的“是什么”思考模式;
3、处理简单的缺少动力喜欢拖延的小事时用“为什么”思维模式
4、长期计划多用“是什么”思考,短期计划多用用“为什么”思考。
好了,是时候去整理房间,也是时候开始新学期的新课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