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王坤 演讲教练,六段演讲创始人
行万里路是指让自己的所学能在生活中体现,同时增长见识,也就是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只有当一个人真正地沉浸在真实而广阔的宇宙中,才能使他张开每一个触角感受到无与伦比的新鲜。自古以来,行万里路都对很多成功人士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古人来说,行万里路是他们领悟原理和印证所学的必经之路,夏朝开国君主大禹是在随父治水的过程中领悟到了“宜疏不宜堵”的治洪原理;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通过周游列国、治国安邦来印证所学。而李时珍、司马迁等更是靠“行万里路”写出了宏伟巨著,试想如果没有丰富的语言,如何写出宏伟巨著?行万里路为他们的写作积累了丰富的语言,同样,行万里路也可以让演讲语言更丰富。
为达到丰富演讲语言的目的,行万里路,具体怎么做呢?
第一,周游各地。
到处走走看看,了解不同的地域文化、风土人情等,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习和积累语言的过程。比如司马迁在父亲的安排下,刚刚二十岁时就开始周游各地,“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后来,他又奉使巴蜀,直至昆明。这些游历和考察,对司马迁来说,不仅获得了许多从古籍中得不到的第一手珍贵材料,而且在饱览壮美河山、陶冶性格情操、提高文学素养的同时,对社会、人生和历史人物及事件的认识,也有了不同凡响的升华。显然,如果没有周游各地的切身感受,司马迁很难写出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第二,实地考察。
有些时候,书里的描述用了大量模糊性词汇,模棱两可,比如温馨、浪漫、壮美等,读者无法深刻理解,此时,行万里路,实地考察,便能让这些模糊性语言更具象、更丰富。比如李时珍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最头痛的就是由于药名混杂,往往弄不清药材的形状和生长的情况。
过去的本草书,虽然作了反复的解释,但是由于有些作者没有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而是在书本上抄来抄去,所以越解释越糊涂,而且矛盾百出,使人莫衷一是。例如“远志”这一药物,南北朝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说它是小草,象麻黄,但颜色青,开白花。宋代马志却认为它像大青,并责备陶弘景根本不认识远志。再比如“狗脊”这一药物,有的说它象萆薢,有的说它象拔葜,有的说它象贯众,说法很不一致。在他父亲的启示下,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地进行调查。经过27年的长期努力,终于完成《本草纲目》初稿。
这就是行万里路带来的直接结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