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余映潮《与朱元思书》(八上11课)

余映潮《与朱元思书》(八上11课)

作者: 板栗李子 | 来源:发表于2023-09-20 08:49 被阅读0次

余映潮《与朱元思书》(八上11课)

教学设计

一、教学创意:

    两个板块:吟诵,欣赏。每个板块又分为铺垫活动与主体活动。

  二、教学内容:吟诵、欣赏。

  三、预习要求:

    1.给生字注音,朗读课文,朗读注释。

    2.说说课文中描写了哪些美景。口述文中所描写的美好景色。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教学铺垫:

    这是一篇山水小品。作者以简练隽永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大自然画卷。阅读时要注意作者是怎样抓住山光水色的特点模山范水的。

    小品:小品文。散文的一种,以生动活泼的文笔写景、说理、抒情。

    模山范水:模,范:制作器物的模型。比喻用文字、图画描绘山水。

    教学板块一:吟诵

    1.教师讲解:

    全文34个句子,四字句达29个之多。当我们放声吟诵时,能感受到动人心弦的音乐之美—文句的节奏美,音调的抑扬之美,“旋律”的复迭之美,以及由它们所形成的舒缓平稳之美。

    2.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活动:课文吟诵

    朗读体味:读出一种陶醉感

    (穿插字词读音与含义的教学内容)

    朗读体味:读出一种起伏感

    (穿插课文文句翻译的教学)

    朗读体味:读出一种层次感

    (穿插学生对课文的初步评点欣赏活动,要求用类似于“山光水色,美景奇异”这样的8个字的短语表达自己对课文的阅读感受

    全班朗读:读出赞叹感、陶醉感。

    (穿插教师对课文的简洁评析:全文意境优美,脉络清晰。首段交代所写景物的范围,“奇山异水,天下独绝,’8个字总领全文;二段写江水之美,三段写群山之美;水色山光,如诗如画,有序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附教学用书中的朗读指导片段:

    朗读的指导,总的说来,速度宜慢,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要注意停顿,每读完一小层都可以做稍长的停顿,使有鲜明的层次感,不至于将两个不同的画面交错在一起。还要注意确定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当落在“箭,,“奔”二字上,才会使人感到形象鲜明。教师可要做示范朗读,学生中读得好的也可给同学们示范。)

    教学板块二:欣赏

    主体活动设计:请你进行一次诗意的欣赏。

话题:说说《与朱元思书》的描叙之美。

    要求:

    1_从“画面欣赏”的角度看描叙之美。

    2.从“字词品味”的角度看描叙之美。

    3.从“手法运用”的角度看描叙之美。

    4.从“景情关系”的角度看描叙之美。

      活动方式一:

    4个小话题,有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学生自由选择,一种是指定到每一组。学生静思默想的时间大约为5分钟左右,在之后的发言中,教师注意调控其内容顺序,即按上面"1,2,3,4”的顺序组织发言过程。

   活动方式二:

    教师的举例先行,即先进行示范,然后再让学生思考或者讨论。

    如:我觉得“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这个画面很美。美在景物是流动的,江流是曲折的,美在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美好大自然的闲适、随意的心情。

    又如:“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这8个字用得好。它既写了旅行中的江上小舟,又写了宛转曲折自然奔流的江水,还写出了船上之人的安逸闲适,写出了一种安逸之感。

    活动方式三:

    欣赏活动完毕之后,教师要进行“课中小结”,再次概括并生动地表述课文之美。

    (以上欣赏活动的化简方案:请同学们用“奇”“异”两字来评析、欣赏课文内容。)

    (附教师课堂教学中可能要用到的教学用语:

    游记,骈文,浑然一体,形声兼备,虚实相间.动静互见,骄散相间,散句,骄句,节奏,画面,色彩,动景,静景,实写,虚写,意境,韵味,对仗,比拟,夸张,手法,明写,暗写.听觉,视觉,触景生情,景致,景物,景色,满目风光,相映成趣,如诗如画,峥嵘的山石,浩荡的江水,挺拔的寒树,清厉的猿叫,漾漾的碧波,娓娓的游鱼,泠泠的泉声,嘤嘤的鸟语,久久的蝉鸣……)

   【助读资料】

    “寒树”理解为秋天的树较适宜,高山连绵,山上长着茂密的树木。旧体诗词里,寒和秋,几乎是同义语。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中“寒、秋”连用。

    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中“寒山”即秋山。

    辛弃疾《鹧鸪天》:“斜日寒林点暮鸦”中的“寒林”即秋林。

    由此,寒树即秋树,应有根据了。

    文章不仅描写了秋树,还写了秋色和秋水。“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与王勃的《滕王阁序》中“秋水共长天一色”描绘的是相同的景色。“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与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的“漫江碧透”“鱼翔浅底”流淌的是一样的秋水。《与朱元思书》中描画了一幅典型的秋天图景,无论是山、水、林、泉,还是禽、兽、峰、谷,无不展示出秋夭的迹象,蕴涵着浓浓的秋意。

    —摘自石岩《(与朱元思书>》提句试释》,《阅读与鉴赏(教研)》2006年第12期。树,此时争着向上,争着向高处和远处发展,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作者看不到山体.因为山上“皆生寒树”“横柯上蔽”,所以作者触目所及的全都是树,而此时,山与树是合而为一,是一体的。

    —摘自王力《“负势竞上”指的是“山”还是“树”?》,《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6年第1期。

    从语法上看,“风烟俱净”中的“风烟”是主语,“净”是形容词性谓语,“俱”作为副词修饰“净”。众所周知,“俱”表总括义,这意味着主语部分至少包括两项事物。因此“风烟”在这里是一个并列短语,而不是一个词,“风“烟”应该分别解释,不应该合为一词进行释义。

    从修辞上看,“风烟俱净”和“天山共色”之间,是很明显的对偶句,而且对仗极为工整。“风烟”对‘天山”,“俱”对“共”,“净”对“色”。“天山”是指“天”和“山”两种事物,那么“风烟”当然也应该指“风”和“烟”两种事物,而不能只是指“烟雾,’。

    综上所述,“风烟”应当解释为“风与雾气”。“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的正确理解应为:“没有一点儿风,雾气也完全消失了,天空和群山连成一片,呈现出相同的颜色。“

    —摘自卢派清《“风烟”释义辨》,《语文建设》2006年第7期。

    “负势竞上”到底指的是“山”还是“树”呢?笔者认为这里还是写“树”,但目的是写“山”。从语意的理解上看,作者坐在小舟上,随着富春江水“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仰视夹岸的长满树的山,此时看到的山是动态的,山顺次向后倒去,于是作者形成幻觉:平时静态的山和水。

    教学角度:欣赏性美读—欣赏美画,诵读美文,描绘美景,表述美情,达到“美文美教”的教学效果。

主要教学步骤:

1.欣赏一组美画。播放有关富春江山水的美丽画面(配乐),渲染气氛,激情导人。

2.诵读一篇美文。多形式、多角度地读课文:①学生自由朗读;②指点学生单读,师生共同点评;③教师配乐范读;④学生配乐齐读。

3.描绘一幅美景。请同学们用描述性的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①你从文中看到了什么?②你从文中听到了什么?(你从文中感到了什么?

4.表达一份美情。如果请你当导游,向游客介绍“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的“奇山异水”,你该怎样来说呢?请同学们分小组编撰“导游词,进行课堂讲演。

    —摘自汪帮清《八下第五单元教学设计》,(中学语文》2005第4期。

相关文章

  • 学古文就像采蘑菇

    学古文就像采蘑菇 --复习《与朱元思书》的随感 近期复课,我们复习到八下古文单元。《与朱元思书》是八下古文中的名篇...

  • 《与朱元思书》和《答谢中书书》阅读引领课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和《答谢中书书》阅读引领课教学设计 阅读篇目文本特点(可供学习点) 字数用时 《与朱元思书》朗读;多...

  • 【新教育 教学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在成长中提升(二)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 县直中学 尚义娜 结束《与朱元思书》这篇文章的教学后,自己经过反思并做...

  • 初三上册期中文言文

    一、(2012年海南省中考)阅读《与朱元思书》,回答下面问题。(12分)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

  • 《与朱元思书》试讲稿

    《与朱元思书》试讲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三号考生,今天我试讲的课题是《与朱元思书》,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 余映潮。

    每一个人的道路上,命运都有可能安排你像纤夫一样背负着重力在无路可走的地方走一段路,你只能咬牙,艰难地跨出带着呻吟的...

  • 【余映潮】

    1.深化课文研读 2.优化教材处理 3.强化课型创新 4.简化教学思路 5.细化课中活动 6.美化教学手段 “化”...

  • 与朱元思书

    吴钧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

  •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

  • 与朱元思书

    晋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动乱。因而,不少知识分子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他的朋友朱元思...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余映潮《与朱元思书》(八上11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wfvv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