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卦》九三、九四爻辞的结论都是“无咎”,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重在一个“惕”字;九四或跃在渊,重在一个“渊”字。我的体会是,他们都是无咎的结论,根源可以从其中的一个字感受到,他们都有一个警觉,可以感受到对自己的修行,对事情的态度,如临大敌。
这一次,在三和书院听刘力红老师讲课,触动最大的地方,是他对于人的天性、秉性、习性的解读。关于此,古文的论述,我们80后这一代人似乎都会背。孟子说人性本善,是指人的天性;荀子说人性本恶,是指人的秉性;告子说人性本善本恶,俱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指人的习性。这是从三个不同维度来阐释人性,如此理解起来也就“和”了,否则,这就变成了理论冲突了,大家不知道何去何从。
我说的有感触,是在自己理解的实践中,对于人的天性、秉性、习性,特别是天性难追、秉性难移、习性难修颇有感触。我们都知道成佛好啊,看着似乎超越生死轮回。可是,世人没有实践过,所以,咋也比不过享受当下好啊,醉生梦死,靠近自然秉性的野兽欲望。而习性也是一样,好的习性都是有门槛的,坏的习性自然而然,有一句俗话说,学好得三年,学坏就三天,可见好的习性培养难,坏的习性恰恰相反。
比如,人的秉性中存在一个“懒惰”。我们坚持一件事情或者习惯,人群中是不是三分钟热度的多?无论是坚持读书,还是锻炼,还是减肥,不论是什么,能够坚持一个月,一年,三年,十年的,您可以看看,最后随着时间推移,会大幅度降温、减人,最后能够长久坚持的,剩不了几个。这根源于人的秉性中有懒惰,秉性带给人的是越简单越好,越省心越好,人自然而然的会向着阻力最小的方向行走。我想想我自己的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看书、学习本有规划,可是会被歇一歇,看会抖音给干扰掉。本想坚持生活在自己可控的节奏中,或许在一场酒局中,情绪一激动,时间就溜走了。
又比如,人的秉性中还有一个恚嗔之心。人做事情,达不到预期,往往会怨怼外界、他人,做到反求诸己是真的太难了。就算你当下在提醒自己,怨怼也没有用,往前看,在情绪中,还是忍不住会或多或少的唠叨几句。我发现,自己在工作中就有,特别是自己提前做了预测和提醒的情况下,下属要是没有办好事情,我就会在有的情况下可能抱怨,觉得对方为什么不考虑到或者按照要求做到。我也尝试着改变,但这个恚嗔之心着实难去,平时能够提醒自己,真到事上,可能又下意识的怨怼,即使嘴上憋住了,心里还有。
所以,人生真的就是一个修道场,天性,是带着光环的善,是阻力最大的方向,若追寻,却是需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得道。秉性,是自由坠落的深渊,是阻力最小的方向,若追寻,毫不费力,甚至,稍不注意,就自然坠落,万劫不复。习性,就是看你选哪个?然后,给自己定一个目标,反复其道,或许就可以见到亮光。
在这条修行路上,我最近日课中感触颇深的是诵读,真切的体会到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魅力。经者,镜也。经典诵读多了,真的就可以信手拈来,照一照自己,给自己纠偏、明路。
前几天,在工作中,跟同事探讨如何搞好工作的谋划与应急管理。思路中,自然而然就流淌出《黄帝内经》中治未病的理念,咱们不能以应急救援为主,而应该多在发现于未然,在谋划与风险辩识上下力度。因为,圣人说了,“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谋不足,风险辩识管理不到位,等事情出了,再去救火、“擦屁股”,费劲不说,可能事情很难搞定,还得“惹一身骚”。我们在一起分析了很多案例,就此达成了共识。
在处理两个部门矛盾中,我跟其中一个部门负责人谈话,跟其一起分析矛盾产生的根源,一起洞见到问题产生于他们是各自从自己部门角度出发考虑问题,从“差异”的维度去干事,当然“尿不到一个壶里”。我信手拈来的是《周易》乾卦里的九五爻辞,“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多么美好的境界,最好的状态,这是咋来的?文言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你看人家这个,是求同啊!求同,就可以有响应,事情就可以成。因为,求同,符合大家的共同利益嘛!
工作、生活中开始受益自己在三和书院坚守的习性,这或许是“神”给予的奖赏、甜枣。自己在后面的学习生涯中,更需要谨小慎微,如临大敌般审视自己,日复一日的做好日课,哪一天跑丢了,要能够迅速找到家,反复其道的坚守,必可以守住进入三和的初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