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樊登读书会、吴晓波书友会活动的兴起,人们越来越重视读书了。常常在朋友圈看到“1年40本书”、“25分钟读完1本书”软广,每次都为不读书的自己感到惭愧。可是,扪心自问,我们真的没有陷入读书的误区吗?
误区一:读不下去
好朋友静静曾向我诉苦,她什么书都读不下去。问及原因,她说自己没读书的脑子。我反问她,跳舞那么难,你怎么会呢?事实上,静静是个非常聪明的姑娘,不仅能歌善舞,在工作上也是一点就透。
之所以读不下去书,是因为她将读书看得太难了。静静上学时成绩不好,经常遭到老师的批评,一度被贴上“你不是读书的料”的标签。此后,她潜意识里就不愿意读书,产生了“我不会读书”的定势思维。
可是,静静忘记了,人是会成长的,人的大脑和认知也在发生变化。
误区二:有效阅读
年初,我买了几本高评分的写作指导书。认真读了几本,却发现对我的写作帮助不大,文章一如既往地被批“无深度”。为什么?那些书不好吗?并不是,能得高分的书肯定有它的“好处”。
在请教过前辈后,我才知道问题所在。光啃写作指导书,并不能提高文章内容深度,还需要其他领域图书的积累。只有大量的阅读书籍,才能提升大脑的深度。
误区三:我读过了
面对书架,我常常产生“无书可读”的烦恼。因为,书架上的书都被我读过了。直到弟弟的一句话,惊醒了我。
国庆假期间,弟弟点开了TVB版的《天龙八部》。“不是都看过了吗?”我疑惑道。“再看一遍,发现以前没看懂的地方挺多。”弟弟漫不经心地回道。
同样的电视剧,现在看和以前看,理解不同、感悟也不同。那么,读书呢?第二遍就是白读了吗?当然不是,古人云“温故而知新”。
好书需要反复读,如美食入口、回味无穷。不要因为“读过了”,错过了有趣的体验。
网友评论
2、第二个小标题没有保持好队形,结构不太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