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普遍知识焦虑的时代,很多人是既焦虑又迷茫:焦虑的是害怕自己被同龄人远远甩在身后,迷茫的是不知道怎么样才能赶上大部队。在我看来,年轻人该焦虑的不是应该学什么,而是应该怎么学。
对于读书而言,我们所追求的不能只是我读了多少本书、我做了多少读书笔记、我有多熟悉书中的内容,我们读书的关键点应该在于我读的书涉及哪些领域、我读书以后构建了怎样的知识结构以及我在吸收书里的知识后又创造了哪些观点......
因此,掌握了一下2个技巧,就能让我们的读书学习事业事半功倍:
1、接受多元化
在信息爆炸的年代,没有什么领域或知识是单独成立的,政治和金融交叉成为政治经济学、社会和心理学交叉成为社会心理学......只接受某个领域的人只能躲在信息茧房里把自己锁死。
我有个朋友晨晨,属于“朝三暮四型“”读书选手,也许他正在读着《红楼梦》,看着宝玉和他的姐姐妹妹正在把酒言欢,突然就想知道宝玉正在吃的这些菜是怎么做的,然后就去翻《新手也会做的20道菜》去了,看到菜谱里的西红柿炒鸡蛋,又想起西红柿是从南美洲传过来的,又想去了解南美洲的历史。
我虽然不赞同晨晨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看书,但是至少他并没有只沉浸在自己的某个小世界里,不断接触不同的领域和观点,没有成为不理解别人、别人也不理解的“林黛玉”。
读书也是一样,在读书历程的中低阶,我们没有必要花很多时间做到深度,但至少可以拓宽广度。互联网时代的人要有接受不同观点的眼界和心胸,不然《奇葩说》也不会这么火。
所以,对于书籍的选择上,最好的方式就是尽可能的多元化,尽可能的跨领域,这可能是我们向深度进发的起始站。
2、学会独立思考
有个心理学家对思考能力进行了大致分类,从对基本内容的了解、在理解基础上的提问再到根据自己已有信息进行二次创作。这个理论的关键在于提醒我们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因为所谓读过一本书,关键在于读完以后我获得了什么,我又产出了什么。比如看《明朝那些事儿》,除了知道明朝的历史和官场架构以外,在看到朱元璋被骗喝下翡翠白玉汤的时候我不免也会生出“领导是个傻逼要不要告诉他”的疑问。
一本书里只要想告诉读者点东西、只要有观点就会有偏向,我们要做的不是读完以后把书合上只觉得“公说公有理,婆说也有理”,能否独立思考就在于我们是否会回想书中观点优劣在哪里,作者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观点,我对于这个观点的看法是什么......
网友评论
2、先独立思考,再多元化,思考在选择之前
3、举例子部分都不错hh,可能有段子手天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