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选择的力量》(少儿版)第七课,主题为《欺凌》。
【目的】是帮助孩子们思考有关欺凌的问题,识别欺凌的行为,识别经历欺凌时我们的角色是施害者,受害者还是旁观者,学习应对欺凌的办法。
今天一共5名孩子参加,其中一名新人。开场时让孩子们练习觉察和发现——今天上课不同以往的地方,孩子们列举了换教室、上午上课、教室安静了、全是女生、人少了等变化。并规范、调整坐姿,为静心练习、专注课堂做好准备。
【静心练习】是目前为止最安静、顺畅的一次。孩子们全程安静、听从引导语。结束后播报心情时,孩子有的说困,有的说安静或开心,都由外转内关注到了自己,丝毫没有收到隔壁上课教室、楼上装修声音的影响。
【主题分析】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今天课程的主题“欺凌”,让同学们认读,并说出自己的认识:欺负弱小;被别人欺负、欺骗;(各种的)“打人”、言语或文字侮辱、故意损毁对方物品等等。老师结合孩子们的分享给出定义:当某人屈服或被迫屈服于一到多人的负面行为,并且很难去捍卫自己时,即为欺凌的发生,欺凌可以直接发生在人与人之间,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手机或者其他电子设备实现。问到学校里发生过欺凌吗?全部举手。你在欺凌事件发生时扮演的角色呢?大多数孩子的回答是被欺者或旁观者。有同学智慧地补充了一种角色即“助人者”——帮助被欺负的一方,老师把它纳入“旁观者”之中作为一类。
【课堂活动】今天安排了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形式——角色扮演。当事人首先轮流解释他们各自的观点,理解对方的观点,接着每个孩子提出一个解决方案,剩下的孩子如有必要可参加调解,让每个人在参与解决意见分歧时受益。
【场景一 :不愿意分享蜡笔】
抽签决定两名孩子分别扮演欺凌事件的当事人,其余作为旁观者。当事人扮演者相互讲道理、找理由,甚至因借不到“动手打人”。扮演结束分享时,孩子们纷纷表示在学校都有“借文具”类似的欺凌事件,而且动手打人的现象时有发生。
角色扮演 :不愿意分享蜡笔【场景二 :排队时推搡】
孩子们自主选择分别饰演5个角色:推搡者;被推搡者;旁观者1(只看不说);旁观者2(且看且说);旁观者3(且看且说)。
扮演结束分享。旁观者1:虽然只看不说但内心在判断孰是孰非。智慧的“旁观者2或3”,把平日大人教授的沟通之道运用在助人过程中,两个人一个扮演白脸、一个扮演黑脸。
扮演环节之后,请学生们以回答问题的方式商讨在自己的学校里【防止欺凌的举措】。
1.为了防止欺凌的发生,我们可以:不打人;不欺负(人);告诉老师;帮对的人;告诉别人“你做的不对”;让别人相信自己;不去在乎;不把事情闹大;说服欺负人的人;忍着。
老师点评:一般小事情可以不去计较,比如排队谁先谁后;被动发生或旁观到欺凌事件发生时,自己帮不上忙要及时地告知老师来处理。
2.如果我们听到或看到了欺凌的证据,我们可以:劝架,去帮助。
角色扮演:排队时推搡【学习收获】
孩子们的感受与收获【家长提示】在欺凌过程中,不仅是被欺凌者,欺凌者本人、旁观者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身心健康影响,甚至影响人格发展。避免和防范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首先,从日常来看,家长要经常留心观察孩子放学归家时的表现,经常和孩子沟通学校里的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其次,从长远来看,家长要以身作则注重自身价值观对孩子价值观建立的正向影响与良性引导。一方面,家长要学会在动态中读懂成长中的孩子,学会接纳多元价值观的存在,学会接纳孩子价值取向与自己的不同,换位思考,消除与孩子间沟通的隔阂或潜在危机。另一方面,家长要保持自己价值观的理性与表里如一。过度重视文化课学习、过多采用物质奖励或补偿,就有可能忽视孩子个性中一些薄弱的成长空间,以至于只要孩子肯学习(好),许多违反行为规范的举动被认可甚至纵容,习以为常就会养成了孩子个性中的偏狭自私与冷酷,使得孩子在处理问题时不能通过理性和规范来约束行为,而是率性而为不顾后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