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说计算经过验算后正确率高,应该验算。但我们要考虑一个问题,验算需要花费时间,不是什么时候都有验算的时间的。计算要不要验算,要看在哪种场景?出于什么目的?
001 不验算就出错
在教学中遇到一个问题,计算容易出错的学生需要靠着验算来提高正确率,只要不验算就容易出错。
按理来说,验算能够发现错误,在改正错误的过程中,计算能力不是应该提高了吗。而且验算改正是自己发现错误的过程,比别人指出错误印象应该更加深刻才对。
后来我发现,问题在于学生的关注点错误。更多关注的是结果对不对,而不是过程错在哪。每次通过改正获得的经验中很少包含“错误是怎么发生的”、“下回如何避免错误”这样的经验。所以计算能力提升的不多。
002 培养一次做对的能力
当验算对于计算能力提升失效时,当过于依赖验算来提升正确率时,我建议不要验算,尽量一次做对。我们需要培养一次做对的能力。
怎么一次做对,这个能力是培养出来的,而不是靠着提升认真程度,用更多的脑力,更强的注意力来实现的。后者是粗放式的提升。
培养一次做对的能力,就要在平常计算时强制不验算,或在验算后及时记录错误。两种做法的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要找到计算中的问题,呈现出来。不验算,意味着你的第一次计算将直面老师的批改,你需要面对计算错误,这样你才会意识到这是个能让自己丢分的错误,是需要被重视的错误。
003 做好过程,结果自然来
比起结果,更应该关注的是得到结果的过程。只是改变结果,治标不治本。
在分析学生计算错误时,结果上来说是看错符号,但过程上是怎么看错的呢?原来是脑中对数字进行了不恰当的分区、归类而导致看错的。
过程没问题了,结果自然就做对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