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讲述生存问题的书。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是“集中营”里幸免于难的人。解放之后将自己的亲身经历与心理学术相结合,开创了意义疗法。这本书影响了千千万万的人,被美国国会图书会馆评为最具影响力的十本著作之一。
我反复阅读此书,书中有几个场景印象深刻:
第一,活下来的动力,爱的本质。
在集中营里,常人无法想象的苦难和摧残直接导致一部分人放弃生命,作者心怀对妻子的爱和思念,对心理学、对意义疗法未竞书稿的热爱和梦想,坚强地活了下来;在狱中多次撑不下去的时候,音乐、幽默、诗歌朗诵、大自然的美景、一群人虔诚地祈祷、对妻子热烈的爱与思念……拯救了他。他时刻保持觉知和思考,把遇到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与心理学联结起来,从更高的意义层面慈悲地理解和接纳了一切,更是发展和完善了自己的学术理论。他说:成功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产物,是一个人无意识地投身于某一伟大的事业时产生的衍生品,或是为他人奉献时的副产品。
第二,苦难的意义。作者善良有爱,智慧通达。多次在狱中布道,激发狱友们的生存渴望,并多次对狱友进行集体疗愈。他的经典语录有:“只要还活着,就有希望。要始终保持尊严,坚守生命的意义。有人在看着我们在艰难环境中的表现,这个人可能是妻子,父母或死去的他人,甚至是上帝,他希望我们骄傲地而不是悲惨地面对苦难,并且清醒地知道如何对待死亡”,“不管我们经受过多大的苦难,将来都是一笔财富”,“如果你发现经受磨难是命中注定的,那你就应当把经受磨难作为自己独特的任务”,“那没能杀死我的,会让我更强”,“你所经历的,世人夺不去”……
他救过藏在水井里的三个兄弟。生病期间,狱中需要医生看护伤寒病人,作者不顾所有人反对执意要去。他认为作为医生,为帮助自己的病友而死,要比作为不中用的劳工消耗掉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
作者是参透了生活的终极意义的。他在向我们传递一种观点——生命在任何条件下都有意义,即便是在最为恶劣的情形之下。而且,一些不可控的力量可能会拿走你很多东西,但它唯一无法剥夺的是你自主选择如何应对不同处境的自由。你无法控制生命中会发生什么,但你可以控制面对这些事情时自己的情绪与行动。
第三,存在的意义。作者在二战后不久,即接到了美国移民局的签证邀请,完全可以避免进入“集中营”,但是临行前看到了圣经“十诫”里的一句话:“荣耀你的父母,地上的生命将能得到延续”,他在那一刹那决定陪伴父母留下来。
在“集中营”里,很多次点名、站队、分派劳工任务时,一上错车就会失去生命。作者凭借清明的直觉,让“心理是否平安”作为选择的标尺,竟一次次神奇地选对了。作者有逃跑的机会,却在出发前那一刻深感不安而停止了行动。当他向同伴说明要留下来之后,感受到了深深的平静。事实上几天之后就迎来了解放。
他在经历这一切后,在第一部分结尾写到:除了上帝,他将不再畏惧任何东西,那种体验有着无与伦比的美妙感觉。没有去考证作者是否有宗教信仰,但犹太人都是熟读圣经的。耶稣为全人类的罪而甘愿饮下毒酒,被钉上十字架,作者是否看到了这奇妙的恩典,凭信而活?我想是的。
“没有命运,只有选择。怎样的选择才是正确的?”以上几个场景,每次选择不同,都可以改写作者以后的命运。让我们看到:每个人都应该要找到生命的意义,一切行为服从良心,并用知识去实现它。
最后,特别触动还有这一部分:作者将集中营生活的精神反应归纳了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最明显的反应是惊恐。某一个时刻,所有的幻想破灭,你会否定你的前半生,真正意识到:除了赤裸的身体,我们真的是一无所有。接着变成了好奇和惊讶,我们会发现人的潜能无限,可以习惯任何事物。这一部分描写实在精彩,联想到新闻里突如其来的战争、地震、自然灾害、交通事故、重大疾病、婚变……等等,我们不可能都一一经历,但我们可以通过文学作品来深入体验和感受其中的过程,并在其中参悟面对苦难时应持有的心态和行为。
第二,意义疗法认为,负责任就是人类存在之本质。意义疗法试图使患者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因此必须使他决定自己为什么负责、对什么负责以及对谁负责,而不是来问医生。治疗师的作用是拓展患者的视野,使他意识到其生命潜在的所有意义。即:人越是忘记自己——投身于某种事业或者献身于所爱的人——他就越有人性,越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与我们平凡人而言,不同的阶段,身上的角色不同,生活的重心也不一样。我们要做的便是将平凡的妻子,母亲,女儿……这些角色扮演好,我们于家人而言便有了意义。
第三:作者弗兰克尔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帮助其他人找到生命的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