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系振委会推文,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身为教书人,却没读过多少书。林林总总古代典籍自不必说,就连四大名著也没读全。《三国演义》至今没读过,《水浒传》因为是初中生必读书目,做老师的不能不读,于是只好硬着头皮啃了前八十回,后四十回无论如何啃不下去。好歹也是中文系毕业的,说出来实在是汗颜。
虽然读书不多,但也并不是不读书,书倒是读一点的。真正自觉读书,是工作以后的事了(学生时代的读书,不叫读书,叫应试)。工作前十年其实也没读啥书,那时候忙着教书,忙着成家,好像没时间读书。
虽然如此,那几年还是把《红楼梦》读了五六遍,台湾作家罗兰的所有散文和自传读完了。很向往罗兰积极有为又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因为读了多遍,书中不少故事依然历历在目。她在自传里写到一件小事,她小学在工厂子弟学校读书,三年级时班级转来一名女生,并成了她的同桌。她们的老师生活上对这位女生关怀备至,学习上时时处处褒奖她,虽然很多时候罗兰比同桌更优秀,但得到表扬的永远是同桌。原因很简单,同桌父亲的职位比她父亲的职位高。罗兰起初愤愤不平,后来自己突然决定放下不平,和这位同桌做朋友。她说刹那间那种身心无比放松的感觉至今难忘。做朋友之后她从同桌那里学到很多,尤其是北平话,让她在今后的生活中受益匪浅。
接受不能改变的现实,哪怕是不公平。非常感慨这样的人生智慧,一个十岁的小女孩已经拥有了。我那时连“知”的层次都没达到,更不必说“行”了。
中间十年倒是陆陆续续读了一些书,把沈从文的一套二十本《从文别集》读完了。李娟的散文,迟子建、汪曾祺的小说和散文,也是这个阶段读的。我阅读面很窄,喜欢的作家不多,但若真的喜欢,会把他所有作品读一遍。另外像毕淑敏、梁衡、台湾的林清玄、张晓风等也是比较喜欢的作家,也看过他们的几本书。
在这些书里,沈从文作品印象是最深的,他也成为我最喜爱的作家。《从文自传》《边城》《湘行散记》成为了多年的床头书。我既惊叹他前半生传奇的人生经历,又佩服他无敌的文学才华。他后半生的不幸遭遇令人扼腕,他的坚韧宽和又令人感动。在遭遇了无数不公之后,他全身心投入到文物研究中。有一次他看见一群老年人在跳广场舞,他说他们真是浪费时间,那时他已经七十多岁了。他的妻子六十岁退休,他说他则永远不必退休,他做到了。那么老了,还是一颗赤子之心。很多时候,觉得他就是我的一个朋友,时刻陪伴我、安慰我。
在喧嚣浮躁中稀里糊涂混过了二十年。真正能静下心来读一点书,是二十年以后了。在人生经历了不少风浪之后,脚步放慢了,欲望减退了。突然明白了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这些东西无处可求,唯有书籍。
这些年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当下的力量》,这本书我至少读了十遍,还作了好几遍的摘录。尽管这些摘录现在不知道去哪里了,但是没关系,不管它们在哪里,“活在当下”,“改变你能改变的,接受你不能改变的”,已然成为我的人生信条。每每觉得日子艰难时,把它拿出来读一读,写一写,感觉像动力不足的车子加满了油,又可以上路了。过阵子又感觉不足就再读再写,如此循环往复。虽然读了很多遍,但每一遍都没读完整本书,因为读到差不多一半时,觉得已经满血复活,不需要再读了。
这本书的序言里有句话:“这是一本值得终生阅读的书”,又说“这是一本不能用大脑来阅读的书”。他说的对极了,这是一本要带上你所有人生体验来读的书。若非如此,你会觉得此书枯燥无聊极了,这是一本奇妙的书。
那几年还读了张德芬关于重塑心灵的系列书籍,其中《遇见未知的自己》最好,作者的理论依据就是“当下的力量”,作者用一个人物的成长故事贯穿全书,可读性更强些。但我还是更喜欢言辞直抵心灵的原著。
一个人心灵的成长要靠自己,也要靠别人。毕竟自己智慧不足,最有耐心帮助我的,是那些著书的智慧之人。一点一点,慢慢接近他们,理解他们,和他们深入交流,最终领会他们,并且付诸实践,从此人生之路慢慢走出逼仄阴暗,走向开阔明朗。这过程并不容易,但非常值得。
如今中外名著、人物传记、历史故事、哲学艺术都可以是我的亲密朋友。捧起一本书,既是消遣,又是学习。随着年岁增长,老朋友渐行渐远,新朋友不易结交。所幸还有书籍,人类中最有智慧的群体,把他们思想的光芒,情感的温度,悄悄融于文字中,照亮我,温暖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