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9885926/5f0768f36403da77.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9885926/866b0e4e36eb439d.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9885926/9f67be7d31372495.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9885926/302f9e3d17675174.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9885926/9805032f78fb73a6.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9885926/525ac89f1413d119.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9885926/7829503c4532fd60.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9885926/7c3badb53dcdf85b.jpg)
我聚焦我的力量,
尽我所能做我的事。
我能以安稳的姿态与生活相遇,
在世界中获取扎扎实实的位置。
我问孩子们:你在哪?孩子们的回答五花八门。在这里,在启元,在长春,在中国,在世界,在宇宙。其实“我在哪”,并不是我们现在知道的我在哪,而是我们即将要去体验的“我在哪”。
没有太阳的日子,怎么知道方向呢?孩子说:我知道,学校大门朝南的!还有孩子说亭子在东边,厨房在西边,木工房在北边!好吧,校园里是不会迷路了,那走出去看看吧。
从启元出发,在屯里走了一圈。因为一直下雨的缘故,只走了庙南屯和庙西屯一小部分。 走一段我就会问,现在朝哪边走呢?在小桥上,我问小河从哪边流向哪边?调皮的人回答:从这边流向那边~好吧,那这边是什么方向?那边又是什么方向?
在“本屯掌故”的牌子前,我们看了简单的分布图,了解到镇政府在屯子的北边,还知道了这里曾经建有一座娘娘庙,香火不断,周围慢慢形成了屯落,在娘娘庙南边的就叫庙南屯,西边的就叫庙西屯了。
短暂的停留,在本上做了路线记录。
一段上坡路之后,我们地处“高位”,绿树红墙之间,孩子们一眼就看到了启元的两栋大楼。一开始似乎能看到两栋楼的正面,随着前行,居然能看到班级外面的缓台——视角的转换,这是最直观的“观察物体”。
周围一大片玉米地,一人多高的玉米杆齐刷刷倒下,都是台风干的!幸存的很少。孩子问我,那玉米还能吃吗?有人马上说:肯定很多都不能吃了,都被泡坏了!
上坡累,下坡轻松——孩子们说。我发现以前他们大概不太会这样去总结,虽然也会觉得累,但很少从累里“跳出来”做总结,现在很自然的就会去做总结。
再次路过小河的时候,孩子问:这还是刚才那条河吗?辨识过之后说是的!颢颢发现有一只青蛙翻了跟头,开心地笑了。桥下是清澈见底的小河,我们在桥上继续画路线图。经过“折腾”,终于都想明白要怎么画了。
回到教室,短暂休整后,要把刚才画的草图完善。画图的时候,我提供了一些简单的技巧帮助,一些孩子立即用恍然大悟的声音回应。看来,确实是“难”到了。有人画从东往西的河流时,突然冒出一句:老师不是大河向东流吗?紧接着一个声音出现:这是小河!
当天的家庭作业是一篇日记,就写这次出行。第二天,我读了每位孩子的日记,他们很容易就听出来了某某同学的“又”用多了,某某的“我们”重复了,还有某某的“之后”也多了。他们也能听出来谁写的缺了重点,谁写的很完整。我一一指出了要修改的地方,由自己来改——这是我们第一次全篇这样修改自己的习作,改完我通过之后才能写在主课本上。
这就是我们学习的过程。我自己的体会是——当花时间去走,去看,去感受,甚至是去“累”的时候,我们才真正跟当下这件事有了深深的联结。不出去转转怎么知道这个屯全种玉米?不出去走走,怎么知道控山水是从哪里留下来的?
下周打算采访下村里偶遇的叔伯,打探打探今年的收成。还打算邀请土生土长的姜楠老师、李琳老师和草帽老师,给我们讲讲他们“搬家”的故事。
有一半的孩子分享了自己的家族故事,我发现最令人开怀的就是讲述父母小时候的糗事了。听着听着,我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串大字:那些年我们捣过的乱……
安。
亮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