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百日生涯营职业生涯规划觉醒 - 生涯规划第一步
【原创】一次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引发的认知跃迁

【原创】一次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引发的认知跃迁

作者: 盂城驿人 | 来源:发表于2019-07-29 20:03 被阅读54次

月初,出于增进对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了解,我设计了1份包含了12道选择题的调查问卷。

我设定的目标有效样本是200人,因为微信上有四五个500人的行业群,我觉得这样一个目标应该分分钟搞定,难道十个人当中还没有一个人愿意花5分钟在线填一下吗?不可能吧!

半天过去了,收到的有效样本20个左右,我坐不住了,开始在微信群里呼吁大家花5分钟填一下,依然收效甚微,样本数量极其缓慢地增长,当天晚上到达50个左右。

这样下去我的样本目标是基本无望的,我突然灵光乍现,是不是可以请行业内某著名论坛创始人在他的公众号推介一下,于是我发了一条请求微信,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说明了目的,对方爽快地答应了。

晚上10点16分,一条简短的信息从他的公众号发出,标题叫“请大家帮个小忙,谢谢”。

在接下来的半个小时内,我收到了大约100个有效样本,在凌晨前,轻松跨过200,最终第二天总样本数达到373个,远超了既定目标。

从这件事当中,我收获了一些感悟。

01 大咖背书 VS 个人单干

先用上面的例子看看两者的差异:

大咖背书在不占优势的发布时间,却仍然保持着近50倍的效率优势,为什么呢?我试着分析一下:

1) 大咖的个人品牌是信任的基础。

在一个充满熟悉的陌生人的时代,凭什么和别人做有效互动?别人为什么要信任你?

在《信任的速度》这本书里,斯蒂芬柯维列出的建立信任的四个基石是:诚实、动机、能力、记录。

大咖是在某个领域里比较成功的人,也就是说大咖的能力和记录是能够为人所知的。

诚实和动机虽然无法直接检视,但是一般而言,和普通民众相比,我们更愿意相信大咖在这方面会做得更好一些,因为大咖应该比较爱惜自己的羽毛吧。

因此,大咖和陌生人比陌生人之间更容易建立信任。

2) 大咖的粉丝众多。

大咖是网红吗?先看看网红的定义:“网红”是指在现实或者网络生活中因为某个事件或者某个行为而被网民关注从而走红的人或长期持续输出专业知识而走红的人。所以,这里讨论的大咖属于网红定义中的后者。截至2019年7月22日,

微信公众号排行榜,选择行业排行榜中的“职场管理”:罗辑思维,预估活跃粉丝1,540,890;秋叶PPT预估活跃粉丝771,852;古典古少侠预估活跃粉丝291,657。

打开得到APP,粉丝排名前3位的是:薛兆丰,411,302人关注;许岑,270,422人关注;武志红,256,721人关注。

打开知乎APP,选择“用户广场”中的“职业发展”,简浅,339,239人关注;小红拖拉机,337,396人关注;Sean Ye,474,685人关注。

大咖的粉丝数由此可见一斑,10万以下看来只能称作小咖。

3) 大咖的影响力巨大。

如果你仔细看过古典老师的三本书的封皮,你会发现如下的信息:

《拆掉思维里的墙》俞敏洪、徐小平、张德芬、毕淑敏鼎力推荐

《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俞敏洪、冯仑、张德芬、毕淑敏感动推荐

《跃迁》俞敏洪、罗振宇、万维钢作序推荐,徐小平、吴伯凡、李笑来、姬十三、樊登、李尚龙、艾力、成甲、黄有璨、易仁永澄、卓克等联袂推荐

三本书,只有俞校长在封皮上没有缺席,且一直是领衔推荐,铁打的俞校长啊。道理很简单,俞校长是中国教育培训届不折不扣的大咖。

俞校长在接受鲁豫的电视采访中说,每月他会读4-5本书,都是出版社寄给他的,他会写写书评或者推荐,为此每本书可能要多卖3000册。

我想俞校长多半是谦虚了,他的影响力应当远远超过这个数。

毫无疑问,热销300万册的《拆掉思维里的墙》离不开古典老师天才创新的思维和精彩绝伦的文笔,但是谁又能回避“俞敏洪”三个字带来的流量加持呢?

《跃迁》里面有这样一段话:这种利小的投入能撬动更大收益的工具,就是杠杆。幂律告诉我们,每个系统里都有杠杆点,找到这个杠杆点,能迅速放大一个人的努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想大咖背书就是一种有效的杠杆。

02 找到你生涯发展的大咖

布莱恩费瑟斯通豪在《远见》这本书里面建立如下的职业生态系统:

联系人就是你手机、微信、邮箱上的各种联系人。

专家团是拥有特殊的知识和权力、能帮助你提供专业知识和解决方案的人,有点儿像主题专家(SME)。

关键同事是在目前公司里面对你的发展拥有决定性影响力的5-10个人,包括你的现任上司。

支持者是在职业生涯中帮忙提建议、拥护你、激励你的导师和帮手。对职业生涯而言,支持者就好比时速25公里的顺风,也仿佛推动我们前进的一只隐藏的仁慈之手。支持者会在背后说你的好话,将你推荐给别人。

支持者往往是都是领域里的大咖,但如何找到这样的大咖并把他发展成你的支持者呢?遗憾的是这本书没有给出答案。

之前听过一个关于国学的讲座,老师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模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大致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交集——交流——交情——交易。

对照上面这张图,大部分的联系人停留在交集层面,少量的专家团和关键同事进入交流或者交情层面,只有极少数的支持者走到了交易层面,这里的交易不是贬义词,而是指相互成就,他会帮助你,反过来也需要你尽力支持他。

谁可能是你生涯发展的大咖呢?我觉得至少有下面两类:

1) 老上司。你们有长期的交集,有无数次的工作交流,共同经历过一些事情,产生了交情,你们终于获得了彼此的信任,他会利用个人品牌、人脉和影响力来促成一些事情,而这些靠你自己就像“我在微信群卖力地转发问卷”,可能毫无收效。

2) 社群精英。如今,职场人脉越来越多地以社群为中心建立起来。特别是一些优质的线下交流社群,很容易结识、了解和慢慢建立信任,当社群精英有合适的机会时,优先考虑的往往也是社群成员。一些优秀的社群精英运作公众号、APP或者线下群,影响力不容忽视。

因此,你需要定期盘点你的职业生态系统,生涯发展的大咖或许在不远处等你。

03 认知跃迁

对于问卷这件事,我曾经问了一位社群精英,为什么很多人看到不去点开,很多人点开又不愿意完成呢?

他告诉我自媒体时代发出一条信息,100人看见,10人打开,1人做互动。我想这是基于大数据吧。

这样算来,我发了4个500人的群,收到了约70个样本,已经远高出平均了,我还有什么不爽的呢?我们的不爽往往来自于自身的认知局限性,当我们拓宽了视野,那些不爽就会烟消云散。

仔细想想,很多时候在群里看到一些调查问卷、帮忙砍价、求关注时,我也是大概率地没有打开,或者打开又关闭。这些互动并不是很占用时间,为什么我都忽略了呢?

当我发出这样的请求,我没有换位思考,觉得理所应当大家都该支持一下,可是凭什么人家一定要支持你一下呢?

用上面职业生态系统来看,微信群里面的人未必是你的联系人,微信群就像群主搞了一个停车场,大家都把车停在了同一个停车场,然而你们未必有交集,这种关系你请对方做事,哪怕再小的一件事,不靠谱。

况且现在很多微信群像一座停满僵尸车的停车场,相当一部分人可能出于知识焦虑占个车位而已,反正也不用交车位费。他或许已经很久没有开车了。

当我们需要别人帮助时,我们得看一看对方在你的职业生态系统的第几层?你和他是否有交集、有交流、有交情和有交易?

你不用担心你的铁杆支持者会拒绝提供帮助,你也不用奢望你的普通联系人会带给你什么惊喜。在金字塔高层的,你付出的多,得到的也多,在金字塔底层的,你付出的少,得到的也少。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所以,退出那些停满僵死车的微信群,你也没有太大损失,清除掉那些一次性的“好友”,给通讯录瘦身,你真的不需要一个庞大的却毫无影响力的朋友圈。

梳理你的支持者、关键同事和专家团,持续交流、加深交情、完成交易。恰当地接受帮助,同时也有能力去帮助他人。一个支持者的价值远远超过若干个联系人,更不要说微信群里的那些陌生人了。

抓住关键的少数,不知不觉又被上了一课。

以上,就是这次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引发的认知跃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原创】一次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引发的认知跃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wmir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