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3573461/8d6288835294dd3e.png)
原文
“应当说,把“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理性”与“自私”区别开来,是在逻辑上更严格地阐明了边际效用价值论。米塞斯一贯地坚持这一区别,这是他在理论上比那些将“理性”等同于“自私”的人的清醒之处。与此相对应,米塞斯赋予“理性”以工具的性质。在他看来,人的行动的理性之处,就在于行动的人总是尽可能寻找到最合适的手段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在本书第一篇第一章中写道,“人的行动学”,即经济学,“是一门工具的而非目的的科学”,它“所采用的惟一标准,是看所选择的手段是否适于实现既定的目的”。”
“作为一门理论科学,经济学确实不作任何价值判断。指出人们的终极目标不是经济学的任务。它是一门工具科学,用以实现选择的目标,而肯定不是一门选择目标的科学。有关终极目标的决定、评价和取舍,已超出任何科学的范围。科学永远不能告诉某人应该做什么,它只指出如果他想实现某一既定目的而应该如何去行动。”
批注
理性人并不一定是自私自利的,取决于个人的价值取向,战争年代里,有的人会选择为集体牺牲自己,这是在他们的价值观里,集体的利益大于个人的生命,这种选择也是一种理性的选择,所以经济学力商品英文原为goods,goods并不仅仅只是商品,凡是好的都是goods,都是理性人愿意付出一些代价去获取的东西,既有实体的商品,也有无形的情感,信仰等。所以经济学是一种工具,是实现特定价值观实践的工具,如同收割机辅助收割麦子一样。
将经济学定位为一种工具,我认为是一种比较贴切的定位,并不贬损经济学的定位,实现目的与目的本身同样重要。至于目的为何,人的价值观为何,这个经济学回答不了,那可以向何处去寻找答案呢?我认为文学和艺术作品可以提供一些帮助,比如你看了英雄本色,会在心里建立对于兄弟义气的认同,看了爱国电影,会建立起爱国的观念,看了悲惨世界,会对人世间多一些温情与力量。
另外一个问题是,人可以活在任何价值观之外么?也就是一个人活着,却没有任何价值观,不爱国(也不敌对),不信仰爱情,淡然看待任何事物任何感情,一言蔽之,就是超脱了凡尘俗世,真的会有这样的人么,我不知道。这样好么,以我的价值观来看却是未必(有此超凡脱俗的人自然也不必理会我会如何看)。人有价值观,就会信一些什么,信一些什么就会被什么束缚,因此人永远活在枷锁中,不能得到绝对的自由,但这没什么不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