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墟》讲述的是赤坎墟的历史故事,是华侨寻根的故事,也是赤坎墟建设的故事。
赤坎位于广东开平,大概想象一下,它就像深圳一样,最开始是一个小渔村,有人靠打渔为生,有人靠码头贸易为生,由于时代的变迁,有人迫不得已离开家乡,远渡重洋,到某一个地方谋生。
他们的命运充满奇迹和苦难,有人幸存,繁衍生息,后世人渴望寻根,渴望回到祖国的怀抱,寻根是一种文化,同时也是人一辈子都在寻找的安慰——归宿感。
关忆中就是那个经历了几代人后,唯一一个回到故土的人,他作为投资公司的老总,一开口就是要花50个亿买下赤坎。作为赤坎的镇长司徒誉,听着这个后生仔的侃侃而谈,简直不可思议。
故事从关忆中要买下赤坎开始,他经过慎重的考虑,想要把赤坎打造成旅游景点,保留原来古镇的面貌,进行历史的修复。司徒誉从一开始的不可置信,到真正签署合同,开始启动计划的心潮澎湃,作为镇长,作为司徒氏的后人,他有义务和责任让萧条的赤坎恢复到往日的繁华,于是,他尽心尽力的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开发一座城,首要任务是拆迁。拆迁是个大问题,一是因为赤坎有太多的保护建筑,这个需要协商保存;二是因为乡亲们对故乡有感情,不愿意搬迁;三是因为钉子户,为了赔偿等问题。
在拆迁的过程中,一方面沿着司徒誉这条线索,讲述现在面临的困难,以及历史的探索和认知。徐芷欣是一个历史老师,她对赤坎的历史很有兴趣,编写了很多关于赤坎的历史。
他们一起去村里追寻历史,从中挖出了很多以前根本不知道的故事。特别有趣的是吴寄的影灭堂,这里每一件物品都有它的过往,都是一个故事。徐芷欣在这里看到很多有关赤坎的回忆,那缥缈虚无的幻境,好像从这一件一件的文物里,走出了现实的感觉。他们就是在这里,感受到穿越时空的奇妙。
吴寄只是租房开店,后来所有人的都搬走了,他还在这里守护,他听着挖掘机的声音,不为所动。从旁边倒塌老房子的铁门里发现了另一个关于天地会的故事。
那些真实存在过的,留下痕迹的故事,都会被后人一一记录,他们来过,虽然他们已经灰飞湮灭,但是他们的故事,他们的精神,都会留存在后人的记忆里。
一方面沿着司徒誉的曾祖父司徒文倡这条线索,回忆司徒文倡当初帮助建城的过程。
当时的情景是关氏与司徒氏水火不容,想要把城串通,把道路和堤坝修好,就要做好关氏和司徒氏的疏通工作。二者常常为了土地的问题起纷争,最严重的时候,还搬出了红衣大炮,准备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幸而有司徒文倡在其中起调节作用,当然也不能说是他一个人的功劳,还有县长的威力,总之,经历千辛万苦,这座城才得以建成,成为繁华一时的圣地。
故事的结局,由于疫情的到来,新城可能并没有如期而至,但是我相信,他们一群人的心血不会白付,只是时间问题,他们一定会成功的。
本书的主题是寻根,每个人都有根,都有家族历史。我们最开始学习汉语的时候,就知道我们是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后面我就有个疑问,我的姓氏是怎么来的?
大门大户的有历史可寻,有文字记载,有古屋文物作证,他们可以追根寻底,不管多遥远,不管隔了多少代,他们总是会找到自己的根。
小门小户呢?去哪里寻根?我问父亲,我们游姓是哪里来的?他说湖广填四川,反正就是那时候来了这个地方,建屋种地,繁衍生息。
我们没有宗祠,没有牌位,没有族谱,没有清明会,我感觉我就像是无根的浮漂,找不到根。
《金墟》是一代华侨的根,他们被迫离开故乡,但一直不忘故乡,他们在海外赚钱,寄回来置办产业和房屋,很多年后,他们回来还可以隐约看见故乡的模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