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连续几天没有更新简书了。
工作上的头绪明显增多,就像刚才的情景:手上伊恩.艾瑞斯(Ian Ayres)的那本《大数据思维与决策》刚读完一章,就被一个电话从书桌前拉走,奔波来回一个小时,看看时间已经是上午的10:30。也就是说,可以倒计时准备吃午饭了。
天呐,就不能让我好好读会书吗?
此刻的我无比怀念学生时代,能够不被打扰一门心思学习的环境现在看起来奢侈得像是迪拜帆船酒店的总统套房。
然而,当不久之后心情平复下来,我意识到另外一点:除了抱怨所处的环境,我似乎并没有反思自身的问题(辩证思维)。
真的就像一部电视剧里教书先生呐喊的那样吗——“偌大的国家,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
Btw,那部电视剧的背景设置在日军飞机轮番轰炸的战争时期。
很显然我的情况没那么糟糕,而且客观来说,走上工作岗位的人普遍都存在这样的情况。工学矛盾?太正常了。
面对纷繁的事务性工作,我们究竟有没有个人学习的可行性?
不管可不可行,如果把大块的时间用于具体事务+喝茶闲聊发呆(除了学习)……的话,这太浪费了。
体制内就业者总有这方面的先天不足:缺乏对时间的价值权衡,以及学习上的压力感。而职场上那些优秀的人,不仅仅在于能力和机遇,还有对自我学习进化的强烈需求。他们的学习不受时间场地限制,厕所和飞机上都是好地方,日理万机之余也不会拒绝阅读思考。
所以,聚焦到同样处于职场中的我们,究竟怎么样对待自己的学习?
一、不要为不思进取找借口
10:30的时候,我觉得这个环境糟透了,周围没有志同道合的人,每天应付不完的突发工作,忙乱使我根本没有心情重新坐下来,留给我的都是鸡肋时间……总之,这完全不适合学习。
我是在陈述事实还是在自我开脱?
事后回想一下,不过是在为自己的懒惰心理找借口罢了。所谓的困难,都有对应的办法。
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只要自己想学(发自内心的那种),就没有什么其他的因素可以阻碍。
当我带着一种受害者的心态去查找原因的时候,更多的是在为自己的不思进取做掩护。
所以,首先请放弃借口!像West Point的训戒说的那样,No excuse.
只要你想解释或开脱什么,立刻马上,shut up。做到这一点,恭喜你,成功一半了。
二、拓展你对教室的定义
不应该把教室简单地定义为一个书香扑鼻、书声琅琅的房间,想当年我们Chairman Mao还特意选择到喧闹的集市上去看书。当然他的目的是为了锻炼自己的专注力。
认清现实吧:没有人会为你准备一个这样的教室了!
不过很多时候想想看,自己确实在这方面要求太多。始终抱着一种“处女座”心态去挑剔周边的环境。一旦稍微觉得不合适,就先入为主地丧失了继续学习的热情和毅力。
外面有人打草,太吵了。一会还有个会,时间不多了学不了什么。天呐这些痴迷的室友都在打King of glory,完全不是学习的环境。难道要逼我去厕所吗??到那里书香也会变得不香了……
是不是要抓狂。
如果房间太吵你又没有其他选择,那么可以戴上耳机闭目养神听NHK日语。如果真被逼到上厕所蹲坑,也不妨带上一本小册子翻上几页,或者脑子里复习其他内容。开会的时候,实在受不了领导的谆谆教诲,那么屏蔽他,悄悄打开你的Kindle吧(前提是这个会非常鸡肋)。于是这些地方都成功地被你占领,成为你学习的场所。关键在于你愿不愿意去开发它。
想象自己就是地产开发商,面对一块荒地,你该怎么去开发它?不管地势高低、平整与否,土质如何,你所要做的就是想办法去让一栋建筑平地而起。
所以,建议你平时养成相应的学习习惯,在包里装上耳机、纸笔和电子书阅读器,另外手机是个好工具,可以安装一些学习app,这样至少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迅速展开学习,利用好各种时间。
要相信,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三、工作与学习不是天敌
关于这一点,那些本来就能够在工作中找到乐趣、乐在其中并且愿意为之付出的人可以忽略。
很多时候我们也没有必要非要把工作和学习完全对立起来。他们俩的关系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紧张。
并不是一定只要工作就无法学习,学习就耽误工作。特别是当我们面对的是一些枯燥无味的事务性、反复性的工作时,尤其要摆正自己的心态,不要放大矛盾问题。
正确的做法是:从看似反复的过程中找到发光点,把这个过程视为自我能力提升的一部分(这也是学习)。因为在这种情况下,80%以上的场景是无法翻开书本正襟危坐的。那么,你要在一遍遍无味的工作中(比如搬砖)找寻提高效率的方法,思考如何优化流程,锻炼自己的分析解决能力。一次搬多少,怎么设计路线,工具的改进……不要否认,这也是学习。
还有就是把学习内容代入工作生活当中。我在大学最后一学期前后只用一个月时间准备就考过了CET6,那个时候自己比较看重词汇量的积累,于是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我喜欢把身边接触到的任何事物都贴上标签,或者用黑色记号笔写下英文名称,每次看到它们我都会尝试总英语去联想,这个办法不算新颖,倒还算管用。
以此类推,如果你是在学习法律,你可以把工作或日常听到的一些事情作为实例加以研究。如果你最近恰巧正在研究思维导图,你可以把自己的工作也做一个梳理,把它绘制成一张图表。像我正在读的这本《大数据思维与决策》,那么就可以尝试去把回归分析与随机分析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应用于具体工作事务,做一些探索性的数据分析,从而找出事务中的共性特点或主要影响因素。
工作也好,生活也罢,更多的是在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一个实践的平台。这样想是不是容易接受多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