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深刻的部分、与现实的联系
1、改进是很难的,改变是可能的。
在改进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与旧有观念挣扎,也会因为失败而止步,让自己适应令人不满意的糟糕现状。
一开始做哪些改造前的关键铺垫工作——这些工作恰恰是常常被人忽视或做错的。
比如健身。我不喜欢跑步。也曾经跑的气喘吁吁,呼吸难过,没有坚持。
但我内心渴望健康的体魄,饱满的精力,后期根据体能、时间,进展设定了一周五次40分钟 的锻炼,一周最多跑一次,其他由跳操、HIIT、动感单车等组成。跑步还根据个人能力选择了间隙跑,这样发现比较容易坚持。
2、成功的自我改变就是要打碎旧习惯,形成新习惯。
通过立规矩,我们可以将目标分解成小块——不管它们是大修目标还是微调目标都可以分解。
我们不断重复实现这些“目标碎块”,逐渐让它们称呼为我们日程生活中的习惯行为。
健身的习惯,建立之初,参考了一些资料。
如果需要一个月减重4斤,需要有9000千卡的能量缺口,那就意味着一天300千卡的运动能量消耗。
可以通过跑步30-40分钟消耗,也可以通过一个大肌肉群的锻炼+HIIT的课程达成。
根据这样的情况,我设定目标为一个月减重2斤,运动的每天消耗200千卡的热量。45分钟的动感单车,30分钟的间隙跑、1个大肌肉群锻炼+HIIT课程20分钟or有氧操20分钟,这些都可以达到。
而这些碎块,看起来不吓人,也容易达到。
后期另外一个习惯,是读书笔记。
开始是计划每看完一本书写,后来一是考虑到时间,二是考虑到对书的理解。现在改由分章节写,然后读完整本后再些整本的读书笔记。
把书读厚,然后又读薄。每天30分钟之内可以完成,日记主要是记录每个章节中的闪光点。而整本书完成后,更侧重于整体梳理以及系统思维。
3、认识到并表现出“改进”的紧迫性——这是至关重要的。
不管是组织,还是个人,一旦优柔寡段,未能采取足够迅速的改进,很容易陷入不再改变,接受现状的过程。
之前接触到一个72小时定律,如果拖延一件事情超过72小时, 你总能找到足够的理由不做它。
后期我在个人的生活和工作中都应用了这个法则,发现事情也悄悄地有了变化。
以往想出行,担心这担心那,往往临时前,因为各种原因放弃。
这次五一出行,也担心过人很多,最终找了个冷门的地点,72小时之内确定行程。大家都玩得很嗨皮。
而工作中呢,有些小事,基本顺手就做掉了。
启发和收获
1、与旧观念抗争,改变之前先听听内心,确定是渴望的,然后仔细规划,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也就这个道理。
2、新习惯的建立,可以从小处着手,细微之处改变。
3、一旦意识到需要改进,得有紧迫感,而非在踌躇中适应现状,放弃改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