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书笔记】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

【读书笔记】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

作者: 2c99f2da2ca0 | 来源:发表于2019-02-16 15:57 被阅读19次

建立思维的秩序

我们所向往的,是一种有序的境界,专注当下,享受当下的美好。

记录的目的是为了遗忘

大脑擅长思考却不擅长记忆。相对回忆而言,大脑的作用更在于思考和创造,所以我们应该把自己大脑用在更有价值的地方,思考、创造,而不是记忆。

大脑面临的三重考验

第一种考验,杂事,即一切引起你注意的事,可分为两种:

  1. 你需要做的事,你的职责所在
  2. 你想要做的事,即你的目标和梦想

第二重考验,各类灵感和想法
人类不缺乏好的想法,缺乏的是将这些零散的想法加以组织和整理,并将它们变为现实。
第三重考验,海量的信息
每天所接收的外界信息越来越多,处理大量信息的过程需要我们的判断,而不是全盘接受。而我们需要某些信息时,却需要快速的从大量信息中找到那些对我们有种的信息。

对策:收集箱(你的第二个大脑)for 「杂事」

第一步:建立一个收集箱,将头脑中的事情赶出大脑
在工作生活中明确收集箱和收集工具,无论是想做的事情(愿望清单),或者必须要做的事情(任务列表),还是那些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灵感,都可以写在便利贴或者便签上,将大脑中想做的事情和灵感视觉化了。
把便利贴贴在本子上,或者贴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就形成了最为简单的收集工具了。
第二步:被动收集,记录零散的记忆
将那些飘过自己眼前的画面写在便利贴上,一个记忆碎片写一件事情,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哪些记忆出现就写哪些,有了灵感就要瞬间抓住,否则很快就会忘掉。
建议使用便利贴或者便签纸,每一个事情写在一张便利贴上,方便我们后期进行加工组织。
第三步:主动回忆,记下想做的事情和需要做的事情
主动去想,主动去清空大脑,将我们想做的事情和需要的事情都写下来,只要能想到的,就全部记下来。
当我们把大脑中的记忆碎片拿出来,再进行整理后,就多了一种掌控感。

对策:建立未完成事情清单 for 「杂事」

建立未完成事情清单,主动进行需要做的事情想做的事情的收集。
这里列出的「未完成事情清单」并非我们所说的「制定计划」,而仅仅是一个想法。(计划是有目标和执行步骤的)
关注当前任务
首先应把注意力放在当前任务上,因为当前任务很容易引起你的注意力,马上就可以想到。
责任和关注点
当梳理当前任务遇到瓶颈时,可以通过自己的责任范围关注点,进一步进行系统梳理。

  1. 列出自己的角色。按照角色找出事情,把它们从大脑中转移出来,使自己更有目的性,不致凌乱。
  2. 建立自身的关注点。以个人为中心建立可以改善我们生活平衡的关注点。
    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
    以一年为限,将一年内想做的事情列入年度计划,超过一年期限的,列入长期目标。

对策:如何捕捉大脑中的灵感 for 「各类灵感和想法」

好的计划往往从一个好的点子开始。每天都会有很多灵光乍现,每天也会被很多琐碎的念头所充斥,灵光乍现的瞬间如果不及时捕捉下来,好的想法可能就会这样消逝;零散的念头如果没有被记录下来,可能很难发现它们彼此间的联系。

随身携带一本便利贴,一旦有了好的想法,随时把它们记录下来(和电脑和手机相比,可以提供无干扰的写作模式)。
步骤:

  1. 利用便利贴将大脑中零散的想法记录下来(每张便利贴记录一个想法),并视觉化。
  2. 找一个书写板夹或大纸,将便利贴贴上去,对便利贴进行重组,按照自己的逻辑,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与联系。
  3. 利用印象笔记直接将组织好的内容拍照或扫描,将有序的思维永久保存。(避免大量纸质碎片带来的查找和保存压力)
  4. 绘制思维导图,导出为PDF或图片保存至印象笔记,也可将源文件存入印象笔记。
  5. 用印象笔记进行整理(分类,命名,标签等)

主动探索式的创造性思维 for 「各类灵感和想法」

方式1:自我探索
偏向「自我内省」的方式,通过与自我对话,找到工作、生活的各种可能性,冷静下来思考问题的解决办法,达到心灵的治愈。

我们的大脑,有很多好的想法,只是很多时候太多的杂事让我们心烦意乱,我们没有办法拿出更多的精力来思考和创造。而找出一段不被打扰的时间,让自己静下心来,向内反省,让大脑也安静下来,仔细梳理,同时将这些好的想法移出大脑写下来,让我们能否实实在在的看得见,那些好的想法,就好像被挖掘出来的金矿,闪闪发光。

在自我思考的过程中,建议使用纸笔工具,并且在思考的时候关掉(或者至少是远离或者不用不看)电脑和手机,让自己静下心来,全身心投入。
思考结束后,在印象笔记中整理今日思考的要点,尤其是涉及总结和计划的部分,一定要思考下一步行动。可以使用印象笔记的拍照摄像头将思考的笔记拍下来保存在印象笔记中,和总结的内容放在同一条笔记里,并且在笔记的名称中标注时间和地点,便于查询。
方式2:群体学习
群体学习,注重每个人观点的贡献和不同观点之间的碰撞交流,在彼此交流过程中,激发出好的灵感。

好的想法可以通过自我反省获得,也可以通过群体学习而激发;在于他人的交流分享中,每个人的经验和智慧都会启发你的思考,群体智慧就在这个过程中被激发;通过彼此的分享和交流,也可以让自己的思路更加开阔,通过别人的分享武装自己的头脑,让自己的思维更具创造性。
总而言之,分享往往是最好的学习,而充分利用集体的智慧,让自己的大脑更充实、更开阔,也是我们丰富自己想法的一种必要途径。

使用印象笔记记录群体学习的过程和成果

  1. 利用印象笔记的录音功能将讨论的过程录制下来。一方面作为存档资料,另一方面如果日后想要回顾,也可以收听录音,弥补记录的漏洞。
  2. 讨论的过程中,每个人将自己贡献的观点写在便利贴上,每张便利贴只写一个观点;收集所有人的观点后,将这些观点进行筛选和组织,形成讨论结果。
  3. 在所有群体讨论结束后,把所有观点整理成文字记录,在印象笔记中新建笔记,对信息进行汇总,同时可将讨论过程中的录音和拍摄照片作为笔记的一部分进行保存。

建立信息的秩序

建立信息秩序的前提:

  • 明确信息的类型
  • 明确信息的存储地点
  • 透过信息看行动

信息的类型

纸质资料

  • 书籍
    书籍中的内容如何在我们应用的时候被找到才是读一本书的关键。
  • 便利贴
    有秩序的组织便利贴,是管理之类纸质资料的关键。
  • 名片
    管理名片的重点在于名片中的信息在需要时能随时找到。
  • 书写笔记
    管理书写笔记的重点在于笔记中的重点如何在需要时可以被快速定位查询。
  • 其他纸质资料
    例如:打印的文件、学习资料、产品宣传册、说明书等。明确这些资料是否需要留存,需要的资料如何妥善的留存,时管理这类资料的关键。

文字和图片

  • 文字和存放文字的文档
    使用印象笔记存储文字,可以直接保存在笔记中,笔记中可以保存文字,也可以保存图片和超链接,不需要以文件的形式出现,可以直接存储在笔记中。
    存放文字的文档则存储在硬盘上,需要一个载体,当需要阅读这些文字时,必须打开这些文件。
  • 图片文件和截图
    截图可以保存为文件,也可以直接找贴到印象笔记或其他软件中。粘贴在印象笔记中的截图会成为笔记的一部分存在,而不是单独以文件的形式保存。

文件、音频和视频

  • 各类文件
    可以存储在本地硬盘或者网络硬盘里,也可以作为笔记的一部分存储在印象笔记中,根据用途和文件大小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保存方式。
  • 音频文件
    可以来源于各种形式的传播途径,也可以来源于电脑或手机的麦克风录制。相比其他文件,存储会占用较多空间,可以根据不同场合的需要来选择云存储还是保存在印象笔记中。
  • 视频文件
    一般比较大,多数使用本地硬盘或网络硬盘存储。视频文件管理的重点在于数据的同步和分享的快捷性。

HTML网页
文字和图片只是网页中的一部分,文件格式和代码也是构成网页的重要组成部分。网页上的内容虽然十分丰富,但是会有很多与内容无关的内容,对阅读造成干扰。
网页的保存需要注意的是存储工具的选取以及信息的整理,以便我们在需要时,可以快读的找到相关的内容。
可以通过印象笔记的「悦读」和「剪藏」插件,将网页信息保存至印象笔记。

信息的来源

  • 电话
    挂断电话后,最重要的步骤是将信息写在便利贴或纸上,将信息视觉化,然后把这些信息赶出大脑。
    接电话时,随手拿起手边的笔,在便利贴上写下电话中说到的「需要做的事情」或「参考资料」,在印象笔记中新建一条笔记,记录下电话的内容,也可以用印象笔记的便利贴摄像头,直接将便利贴拍照,然后将便利贴扔掉,防止过多的纸质爱聊干扰注意力
  • 短信
    有价值的不是短信本身,而是它代表的「需要做的事」「有价值的信息资料」
    手机中短信数量虽多,但有用的并不多。可以直接将有用的短信通过印象笔记的手机客户端复制到印象笔记,复制后,定期清理短信
  • 即时通信工具(Instant Messager)
    在即时通讯工具中,可能面临多种类型的信息
    文字和图片
    可以将文字保存在印象笔记里,如果只是参考而不需要编辑,也可以直接将聊天界面截图,以图片形式保存文字。
    图片
    印象笔记中的图片多用于对文字进行解释以帮助理解或保存精选图片。大量的图片建议使用云相册保存
    文件
    可以保存在本地硬盘或者网络硬盘上,也可以保存在印象笔记中
    音频和视频
    较大尺寸的音频和视频建议使用网络硬盘保存,当涉及某项工作任务时,可以建立一条笔记,为相关的音频和视频文件建立索引目录
  • 邮件
    处理一封邮件时,需要关注:
    1. 一封邮件所代表的下一步行动
    2. 一封邮件所包含的参考资料
    只有关注邮件所代表的行动,收集邮件所提供的资料,我们才能高效的处理邮件而不至遗忘相关信息。
    每一个印象笔记账户都有一个专有电子邮箱,可以将其保存在自己的常用邮件账户通讯录中,随时将需要存储在邮件中的信息通过转发或密送功能转存至印象笔记。
  • 网页
    RSS订阅: 相比直接阅读网页,RSS订阅可以屏蔽多余信息的干扰,让阅读更为专注,提供更好的阅读体验。
    论坛: 论坛社区无用的信息很多,但有价值的信息可能会出现在某个帖子的某一层,如果在看到时候没有及时保存下来,下一次想找到这条信息可能变得十分困难。
    微博:聚集着很多名人和各领域的高手,并且可以通过微博找到某本书的作者并与之互动。
    关注@我的印象笔记,看到需要保存的微博,转发至@我的印象笔记,或者在评论中@我的印象笔记,该微博将自动转存至印象笔记;也可以选用Weico等支持印象笔记分享的微博客户端
  • 手机应用程序(App)
    即时通信工具:沟通中具有方便快捷的优势,但接收到的信息过于碎片化,如果没有及时保存有用的信息,再次寻找时就可能需要翻开成千上百条记录。
    微信公众平台:属于浅阅读平台,但具有很强的实效性。
    关注微信公众号「我的印象笔记」并完成绑定后,无论是微信聊天记录还是微信公众号内容,均可通过分享至「我的印象笔记」进行保存
    阅读为主的信息应用:简书、收趣、知乎、Flipboard等,看到有用的信息时,也需要及时保存,否则日后可能很难找到。
    可以利用App中「加入印象笔记百宝箱」功能,将内容保存至印象笔记。

将日常工作生活中遇到的有价值信息集中存储在印象笔记,可以自动在不同的终端进行同步,并且方便我们分享和查找,这些集中存储的信息在经过加工处理后,将成为我们知识经验库的一部分,在未来需要的时候出现在我们面前为我们所用。

建立个人知识体系

构建知识体系的意义

每个人都需要根据自己的目标和关注点来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然后搭建自己的知识架构,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找到向外界获取知识的方法尤为重要。知识体系相当于骨架,有了这个架构,学习了新的知识,就知道应该放在哪个位置。

你阅读过多少信息不重要,你输出了多少自己的观点才更重要

经典阅读与浅阅读

经典阅读包括:
主题阅读:研究关注某个主题时,通过对主题相关书籍的阅读获取知识。(可借助豆瓣书单获取相关书籍列表
异领域阅读:通过阅读其他领域的书籍获取知识。知识不仅可以从书籍中获取,也可以通过书籍以外的途径获取。(电影、表演、真人秀、旅行等)
可以利用印象笔记建立个人图书库,记录读书笔记,摘抄书中有用的部分,还可以关注各类书评或读书笔记,收集作者及他人的观点,并记下自己的观点。
浅阅读主要包括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等信息。可以获知作者当下的最新感受,时效性好,阅读体验也更好,但比较琐碎,不成体系。

用微博或微信做的事情

:看关注人的动态和分享。
阅读:阅读分享的详细内容,阅读的过程往往过于零散,无主题,且内容随机,很快就会被遗忘,整个阅读缺乏系统性。
互动:处理各种留言、评论,或者给别人留言、评论或转发。
用印象笔记建立自己的浅阅读

  1. 找到固定的「刷」和「互动」的时间。看到感兴趣的内容,直接将内容存入印象笔记,先完成互动,然后关掉APP。
  2. 先整理好文章,按照收集信息的主题建立对应的笔记本,先把收集的文章移动到相关的笔记本再进行阅读,把上网时间转换为浅阅读时间。
  3. 明确信息的命名、分类和标签,完成信息的加工。

博客订阅

在印象笔记中建立博客订阅笔记本组,在其中建立通用的笔记本,订阅那些更新不是很频繁的博客,将阅读地点从网站转移至印象笔记。
好处:不受干扰的仔细阅读,利用印象笔记对文章进行标注或做笔记。

聚焦关注领域,有目的的收集信息

聚焦领域收集信息:

  • 书单
  • 电影系统
  • 旅游目的地
  • 健康菜单
    关注领域达人:
    想要了解一个领域,找这个领域中比较权威,有体会又善于分享的人学习,时最省力且聪明的办法。
    在印象笔记中建立笔记本,专门存放某些专家达人的分享信息:
  • 博客
  • 知乎问答
  • 豆瓣书评和文章
  • 微博
    从多方面收集的信息可以通过在印象笔记中整合后,找到其中的逻辑和精华并深入了解一个人的观点。

根据个人目标建立关注点

关注层面:

  • 当前任务
  • 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
  • 角色和责任

建立个人知识体系

建立收集箱:将印象笔记的默认笔记本设置为收集箱,用来存放未被加工过的信息或临时信息。
建立笔记: 根据关注点,为每一个关注点建立一个笔记本,将同类型的笔记本合并为笔记本组,存放在印象笔记中。

被加工过的信息经过组织后才可以被称为知识,而只有当知识被用到时,才可以变成人的智慧

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加工:根据每一条笔记的具体内容进行加工,让其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每一条笔记加上标签,增加另一维度的属性。
定期对信息进行整理:定期对保存的信息进行清理,避免收藏过度的现象。

信息的存储与加工

 存储不等于掌握,存储在电脑中的这些资料,如果没有被我们学习、内化、应用,那只能叫信息而不是知识。

信息需要进行加工,让一条普通的信息具备不同的价值,被加工过的笔记还需要在不同的场合被我们搜索到,真正做到为我所用。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需要三个维度上对信息进行加工:
命名:将笔记的关键信息写在笔记本名称里,便于印象笔记进行搜索定位,也可以包含日期和地点。
分类:印象笔记支持「笔记本组->笔记本 ->笔记」的两级分类,分类仔细不是目的,方便查找才是关键。
可以使用FSR的分类逻辑:

  • 工作流(Flow):保存正在进行的工作任务。
  • 经验库(Stock):保存已结束的任务中用到的信息和资料。
  • 知识体系(Reference): 保存各类参考资料,当我们开展下一项工作时,可能会用到的参考资料。
    可以以工作任务的不同对笔记本进行分类,也可以以关注点作为笔记本分类的依据,或者结合使用。

标签:可以为一条笔记增加多个标签,让一条笔记发挥更大的作用。有了「标签」功能,我们在搜寻的时候,查询的逻辑就不仅仅是分类和关键词,而是会让我们的逻辑变得更加立体。在加标签的时候应尽量避免使用原文中存在的字眼,重点不在于我们看到什么,而在于我们想到什么。

建立个人信息库

纸质资料的电子化

纸质资料的优势

纸笔系统更加有助于思考,更容易让人专注,深入进入思考的状态;可以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开拓自己的思路,也可以做笔记,做总结,将发散的思路进行收敛,使我们的思维更加有条理。

纸质资料的劣势

纸质资料的存储过于占用空间,而且不利于查找。

纸质资料电子化可以使用的工具

  • 相机
    可以使用印象笔记的扫描摄像头直接对文档进行拍照并进行专业处理,拍照效果更为清晰。
  • 扫描仪
    如果资料较多,可以将纸张裁剪整齐后,利用高速扫描仪,将纸质资料保存为PDF文档或者图片。
  • OCR设备或APP
    可以通过OCR设备或者APP,将纸质资料中的内容转换为可编辑的文字进行保存。

印象笔记的优势

  1. 印象笔记可以实现云存储,解决了纸质资料携带不方便的问题。
  2. 印象笔记可以实现专业级查询,让扫描文件中的内容也可以被搜索到。

将纸质资料存入印象笔记后,就可以随时对这些资料进行查询,同时这些资料将成为自己知识体系的一部分。
将纸质资料电子化后,这些资料也就完成了它们的历史使命,可以丢弃了。

各类纸质资料的电子化

笔记本
随身携带一个笔记本,将想到的、听到的、看到的随手记录下来,然后进行整理。可以考虑寻找适合电子化的笔记本记笔记,如印象笔记和Moleskine合作推出的笔记本。
可以利用便利贴,随手将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帮助我们将大脑中的记忆碎片输出到头脑以外的地方,利用印象笔记的Post-it摄像头进行拍照整理,帮助我们梳理自己的思维。
也可以利用印象笔记的“圈点”工具对笔记中的重点进行标注,使重点更加突出。
纸质书籍
对于阅读过程中的感想和经典句子,可以直接记录上书本上或者利用便利贴粘贴在书本上,将其电子化后保存至印象笔记。

读过一本书,制作书摘,写书评,这一系列工作结束后,才算真正读过一本书

将书中精华部分电子化的方式:

  • 直接用电脑进行录入
  • 利用OCR软件进行识别
  • 直接对书籍进行拍照

也可以利用高速扫描仪,对书籍整体进行电子化,但是需要注意:

  1. 扫描书籍不是目的。读一本书,需要经过阅读、书摘总结输出三个步骤。扫描后,写一篇读书笔记或者书评来提炼自己的观点才是最重要的。
  2. 先筛选,后扫描。只扫描读过的书或有价值保存的书,以节约存储空间。
  3. 有些书籍可以购买电子版。

名片
可以利用印象笔记专用的名片扫描摄像头将名片扫描至印象笔记。名片资料需要定期清理。

其他纸质资料
纸质资料加工三要素:

  • 命名:对存储资料的笔记进行命名
  • 分类: 将笔记放入合适的笔记本组
  • 标签: 根据笔记的属性,为笔记添加标签,让纸质资料的属性更加丰富

纸质资料和印象笔记的权衡:

  1. 如果纸质资料有电子版,原则上应丢弃纸质资料
  2. 对于手写笔记,可以保存图片或PDF文档至印象笔记,添加关键字标签,并利用印象笔记的「圈点」工具,对手写笔记进行标注。
  3. 对于电子化后仍需纸质化保存(如法律文书)对文档,或者纸质资料阅读比较方便,也需要进行纸质保存,区别对待。

建立个人信息库

整理物品和资料,就是对我们个人生活状态的重新排序。

人脉管理系统

目标:通过印象笔记,多方位存储人脉信息,搭建人脉管理系统。
通讯录
定期将通讯录信息导出为文件,存放至印象笔记,避免多个云存储通讯录造成的冲突。
其他种类的通讯录

  • 办公室联络方式
    把Word或Excel文件中的文字粘贴至印象笔记,也可以将文档直接放入笔记中。
  • 同学录/参会人员通讯录
  • 微博与博客信息
    通过印象笔记保存微博主页信息,即时对方改了名字,主页链接也会保持不变

通讯录应集中存储,将所有名片扫描至印象笔记,然后丢弃纸质名片,减少自己保存的纸质资料的数量。
可以在印象笔记中为自己的人脉管理系统单独建立笔记本和笔记本组,用来保存各类通讯录信息。

针对联系人,记录基本信息只是一方面,还应尽可能多的记录和这个人有关的信息,并且和他们有内容上的互动。

如果人与人之间没有互动,没有内容上的交流,那你所拥有的,无非是一些电话号码而已。

个人图书库

  • 纸质书
    纸质书最有质感,可以在书上对自己觉得有意义、有价值或者印象深刻的句子和段落进行标注,写下自己的感受。
  • Kindle电子书
    利用第三方工具,可以将读书笔记直接同步至印象笔记。
  • iPad电子书
    利用PDF阅读App,可以为电子书做标注,直接截屏就可以当作书摘作为书摘保存。
    可以将电子书保存至百度网盘或者iCloud,建立「待读书籍」和「电子书仓库」文件夹。

利用印象笔记保存书籍相关信息

可以保存的信息:

  • 书摘
  • 代表书籍架构的思维导图
  • 读书笔记
  • 豆瓣精彩书评
  • 背景信息
  • 人物结构图
  • 故事时间线
  • 知识类书籍参考资料
    在印象笔记中建立以下文件夹:
  • 我的书库
    存放书籍的原始信息,例如电子化的书籍、拍照的部分书摘等。可以将所有书籍放在同一笔记本中,使用标签进行区分。
    如果是纸质书,可以把书中的精华和做的笔记用手机拍下来,存放到印象笔记中(保存时应每个图片建立一个笔记,起一个标题,方便辨识);也可以利用裁纸机和扫描仪将书籍变成电子版。
    如果是Kindle电子书,阅读过程中可以随时标示有用的部分吗,阅读完毕后将Kindle连上电脑,将标注部分复制至印象笔记,并做相关注解。
    如果是PDF文档,可以利用Neu.Annotate中的画笔功能,直接在文件中进行标注,标注后的电子版,利用截屏功能保存下来,保存至印象笔记。
  • 读书笔记
    存放除书籍本身之外的所有读书笔记、书评等其他信息,同样放在同一笔记本中吗,用标签进行区分。
    和书摘不同,读书笔记更多记录的是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包括:
  1. 读过这本书后,你的感受是什么?
  2. 你想表达什么观点
    除了自己写读书笔记,也可以看看别人的读书笔记和书评,将有价值的放入印象笔记保存。
    看完书后,也可以尝试绘制书籍的思维导图,把书籍的主要架构绘制出来,建立完整的思路。
  • 推荐书单
    保存从各种途径获取的书单

对于保存在印象笔记中的书摘和读书笔记等资料,可以:

  1. 想再次阅读的时候进行回顾
  2. 在其他领域需要时,可以被检索出来

多媒体管理系统

可以在印象笔记中,为重要的图片建立精选集。
可以通过手机端随时保存工作灵感,也可以通过电脑客户端保存截屏。
印象笔记的长项并不是管理图片,可以为照片建立目录,并将相册地址作为笔记的一部分保存。
对于视频文件,由于尺寸较大,应该使用云存储的方式保存,将共享的地址保存在印象笔记中。
印象笔记自带录音功能,在需要留影的场合,只需要在印象笔记中建立声音,保存同步即可。

家庭管理系统

个人医疗档案

在印象笔记中,为自己和家人建立一个病例档案,记录所有的就医情况,扫描过的病历本,因为已经电子化,也可以不必保存。
对于检查结果,也可以用印象笔记进行扫描,然后标注检查时间。

说明书管理系统

  • 产品的外包装
    产品的外包装应尽可能在物品买回来后丢弃,以节省存储空间。
    在扔掉包装之前,将外包装拍照,并保存在印象笔记中。
  • 使用说明书
    如果网络上可以找到说明书的PDF版本,可以直接下载电子版本,并将纸质说明书丢掉。
    如果说明书很薄,可以直接用印象笔记的摄像头拍照;如果说明书很厚,可以裁剪后利用扫描仪进行扫描。
  • 收据发票
    实际上现在很多大品牌在维修时时不要出具发票的。如果需要保存商品的购买价格、购买地点、购买时间等信息,可以将收据发票扫描后保存至印象笔记。
  • 售后服务表格
    可以为所有家电建立一个表格,保存其购买时间、维修电话等信息,在家电出现问题的时候,第一时间查询并拨打相关电话。
  • 其他实用信息
  1. 证件的电子备份
    可以对各类证件(身份证、驾驶证、护照等)进行拍照、扫描后保存至印象笔记,为这些证件建立一个笔记本,需要的时候随时调用。
  2. 个人简历
    写个人简历绝不应该是需要换工作时才需要做的事情,而应该是每年更新。除个人简历外,还应有正装照片、用于各种场合的自我介绍等文字和图片资料,这些信息都可以放在一个文件夹中,在需要的时候随时调用。
  3. 常用信息
    包括注册邮箱、论坛或其他应用时,经常会填写的一些文字和图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笔记】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wsr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