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没用嘴巴“吃”饭的淘气娃。
饭桌上,小K用小汤勺拨弄着碗里的米饭,她的嘴巴虽然一直在动,但是当饭桌上所有人都吃饱时,小K饭碗里的饭几乎没动。爸爸生气了,跟小K说“如果不吃完就别想离开饭桌!”没多久,在客厅聊天的父母听到小K大喊:“我吃光了!”爸妈奔过去,一看孩子的饭碗,果然光光的!正想称赞孩子,但爸爸似乎看出了有端倪:“饭碗虽然光光的,但怎么菜没动呢?”爸爸跑到垃圾桶,没发现异样。当他满头雾水地回到饭桌,突然看见孩子身上的衣服渗出饭菜的汤汁……这个淘气娃竟然把饭倒进了自己衣兜里!
孩子对食物总会厌倦,除了对理解最近陆陆续续有不少爸妈留言有关孩子厌食的问题,上面是一位比较突出的淘气娃的经历。小孩子不爱吃饭、厌食,除了肠胃不适的生理原因外,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是心理方面的问题。因为有些父母说,带孩子看了医生,吃了帮助消化的药物,头一两天吃饭量恢复,但过几天后又恢复原状。平时孩子玩得好好的,睡觉也很好,精神也不赖,但就是不爱吃饭。那么这时父母们该考虑孩子不爱吃饭背后的真正原因了。
想起了我在读书中看过的一个古代的小故事。
故事说的是一位赶考的秀才,因为盘缠已经花完,两天没吃上东西,再加上天寒地冻,坐在地上动不了了。旁边一位卖馒头的大婶看秀才可怜,便把卖剩的一只馒头给了秀才。秀才感恩戴德跪地磕头,然后囫囵吞枣地吃下了。第二天,大婶在还没开始卖就给了秀才一只馒头,秀才说“谢谢”,接过去便吃了;第三天,大婶又给了他一只馒头,这时秀才不高兴了:“我不想吃馒头,你能给我来碗面吗?”大婶愕然。
孩子对食物总会厌倦,除了对理解▷心理定律:费希纳定律
故事虽然嘲讽的是秀才的“得寸进尺”,但也反映了一种心理——费希纳定律在起作用。即同一刺激差别量必须达到一定比例,才能引起差别感觉。直白一点,就是孩子长期吃同样的食物,或差不多的饭菜,时间长了,孩子便会产生厌倦心理,继而抗拒排斥。有些大人常常说,现在的孩子太矫情了,我们以前一看见食物就吃光,哪里管好不好吃呢。的确如此,现在孩子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了,食物也多了,孩子们想吃啥就吃啥。每一顿食物如果长期不变,最终都会被孩子厌倦。
我记得我家儿子3岁时,有段时间非常喜欢吃粉肠,奶奶看到孩子爱吃,也很高兴,几乎天天买粉肠。没多久,儿子悄悄跟我说:“妈妈,我现在看到粉肠便想吐,但是我不吃,奶奶会不高兴……”我鼓励他跟奶奶实话实说。小家伙嘴巴甜,跟奶奶说:“奶奶,我谢谢你每天做粉肠,但是我现在想吃别的,你能不能做一些别的菜?就像我不喜欢每天穿幼儿园的衣服一样……”
孩子对食物总会厌倦,除了对理解▷身体机制在发“警告信号”
其实厌倦食物,从宝宝们出生后便不时发生的情况,孩子们对食物的兴趣偏好,受家庭日常提供的食物的多样性和丰富程度影响。比如6,7个月的宝宝长期单一地吃米糊吃粥,没多久会表现出厌倦米糊或粥;长期喝配方奶或母乳的宝宝也是一样,有时也会出现厌奶不想吃的现象。稍大的孩子,如果家里的大人不注重食物的多样性,比如有些家庭觉得孩子吃鱼好,每天的食物就只有白米饭、青菜和鱼,那么孩子没多久便不想吃。这其实是身体内部的“营养机制”在发起警告信号(生理与心理在起作用)——孩子营养不够了,从食物中摄取的营养过于单一,长期下来不能满足身体发育的需要!“营养机制”的警告,即表现出来的儿童厌食,在孩子们6岁前尤其常见,这是因为6岁前是孩子们身体高速成长的阶段,需要大量丰富的营养素,才能满足身体生长的需要。
▷孩子天生爱“新鲜有趣”
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孩子们都喜欢“新鲜有趣”的,不是食物材质的新鲜,而是食物做好后表现形式的新鲜,包括外形和口味。就好比孩子面前两碗蛋炒饭,一碗就是我们常见的样子——一堆,鸡蛋夹着米饭;但另一碗,妈妈蛋炒饭时加上了胡萝卜丁、菜丁和肉粒,并且妈妈还把炒饭堆砌成了一棵圣诞树的外形,红色、黄色、白色……点缀,看起来好吃极了。无一例外地,孩子们会选择后面那碗蛋炒饭。
孩子对食物总会厌倦,除了对理解所以,总结下来,父母们面对孩子们厌食,建议遵循下面步骤:
第一,看看孩子是否肠胃不适,如果是,便要及时采取药物治疗;或者给孩子吃清淡的待孩子肠胃功能恢复;
第二,排除了肠胃不适后,要理解孩子厌食是6岁前尤其常见的行为,父母避免采取粗暴批评甚至强迫,强迫会导致孩子更加厌食;
第三,要知道孩子厌食是身体的内部“营养机制”在发起警告信号,父母要及时看看平时的食物的营养成分是否过于单一?
第四,大人给孩子提供食物时,要知道孩子喜欢“新鲜有趣”,注重变化食物的外观和口味,让孩子不厌食。
维吉尔说,人们对一切都会厌倦,除了对理解。理解孩子、理解孩子厌食!
本文关键字:厌食挑食、儿童心理、早期教育、家庭育儿
网友评论